





今起,本报将陆续刊文,对第四届“乐清工匠”获得者予以报道,展现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和经验做法,以此向劳动者致敬!
倪成忠:黄杨木上“真性情”
倪成忠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工艺人,一个是教师。6年来,他一直在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给孩子们传授黄杨木雕技艺。
关于成忠,有一件事令记者特别印象深刻。在学校上课时,孩子们没有专注学习,让他特别伤心,背过身去默默流眼泪。原本喧哗的教室,因为他的举动,孩子们也在一夜间长大,对待专业课特别用心。
与学生交流,倪成忠是真性情的,这和他的作品如出一辙。30多年的求艺历程,他以生活为本,寻找创作的“真性情”,勾勒出更多的情感共鸣。
黄杨木雕作品《我的父亲》,带有浓郁的泥塑色彩,与传统木雕不同,其在脸部细节的处理上很是写意,而手脚比例又偏大。貌似平常的一件作品,细细品来,却带有厚重的情感。
“父亲去世多年,但父亲的形象高如大山,让我铭记于心。”带着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倪成忠一气呵成,饱含深情地创作了这件作品,而在场景的处理上,他选择了父亲从农田回来,身穿短裤,手握毛巾,缓步向前的样子。这件作品也在同年获得台湾国际木雕竞赛佳作奖。
倪成忠从学习佛像雕刻起步,四平八稳的创作,虽然为他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但又限制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突破现有意味着增加风险,而故步自封又停滞不前。这种挣扎终于在《金色童年》系列中带来改变。倪成忠把童年趣事,用木雕的形式再现,或俏皮可人,或天真灿漫,或无忧无虑。
从艺路上,倪成忠还在不停地“开疆拓土”,向艺术的高峰攀爬。(郑剑佩)
陈宗立:刀尖上的“动物世界”
走进“乐清工匠”陈宗立的家中,仿佛步入了一个无声的“动物世界”。
狮子、骆驼、鳄鱼、公鸡、蛇、狗、老鼠……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30多个不同物种汇集于此,或仰天咆哮,或憨态可掬,或横眉怒目。陈宗立师从省工艺美术大师牟湘波,27年来,他以刻刀为笔,以黄杨木为纸,乐此不疲地雕刻着心中的“动物世界”。
在陈宗立展厅中间处,黄杨木雕作品《惠风和畅》雕工精湛立意深远,高耸入云的山峰上,山羊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在顶峰觅食,公羊目光如炬眺向远方,母羊依偎身后,调皮的羊羔蠢蠢欲动走下山坡。这件作品以美好吉祥寓意“三羊开泰”为雕刻主题,展现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给人一种不同的视角美。
艺术源于生活。精湛的技艺得益于陈宗立不断深入农村生活,并与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学艺之初,陈宗立为了了解羊的生活习性,每逢周末坐车到芙蓉,再爬一个多小时山路,在雁荡能仁寺周边的牧民家里写生。“中午一个麦饼打发,渴了喝点山泉水。”陈宗立说,当时的采风,让他养成了看到路边动物,就会情不自禁停下来观察。
艺术高于生活。陈宗立在大量借鉴先人雕刻技法,用心品味大师作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剖开浮躁,抛弃繁华,陈宗立始终坚持在木雕创作的道路上,守住自己对待艺术的一颗真诚之心。(郑剑佩)
郑天佑:整根雕里蕴诗意
再次来到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郑天佑的创作室时,记者被他的作品深深震撼,两三年时间,他对木雕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解读。
在传统圆雕和根雕的基础上,他在作品中融入乐清圆雕、东阳浮雕、福建木雕和潮州镂雕等多种技法,通过场景式雕刻手法,进行整根创作。作品不仅有具象之美,蕴藏其内的诗意之美,更使人产生共鸣。
“传统与创新,既对立又融合。”郑天佑对木雕的创新,也源于这几年机雕的兴起,而让作品独树一帜,独具一格,他在30余年的创作中不断探索。
《瑞雪》是郑天佑最近完成的作品。通过写意的创作手法,作品两边的茂密丛林被皑皑白雪覆盖,给人诗意之美,而最核心部分,以写实为主,两只喜鹊傲立在梅花枝头,在细节的处理上,又很好地保留了黄杨木的纹理和树皮。
“一开始枝头是人物,但雕刻时发现木头全黑,就改雕成喜鹊,再往里雕,树木是空的,我采用镂雕,挖空后让视觉有了延伸。”郑天佑说,整根雕的乐趣,在固定思维中不断变化,这又类似于石雕。
看着眼前的这件作品,记者不禁想起段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诗,恰好也是郑天佑30年如一日潜心创作、探索求新的真实写照。(郑剑佩)
叶玉婷:一腔铁皮石斛情
叶玉婷出生于中国铁皮石斛之乡。2011年,面对家乡铁皮石斛行业企业低、小、散、乱,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她毅然辞去“铁饭碗”,回乡投身铁皮石斛行业。
为了深入了解铁皮石斛的种植、采集、加工、拣选、分级、包装,她整日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取经,并远赴各地企业、院校,寻求技术合作。
2013年,她合作成立了国内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铁皮石斛重点研究室,开展铁皮石斛良种选育及生态栽培等一系列研究,还相继参与浙江省地方标准《铁皮石斛生产技术规程》的起草,以及铁皮石斛组培、种植、仿野生种植、枫斗加工等乐清市地方标准的起草。
2014年她创办了铁皮石斛中药饮片厂,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石斛类单一品种的中药饮片厂,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并以高于市场价格当地农民手上收购合格的原料,给农户带来了直接收益。
随后的几年里,叶玉婷积极对接各大科研院所,努力开展铁皮石斛技术攻关,与江西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等合作单位,开展铁皮石斛叶、花、茎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取得一定成果。2017年其组建营销团队,以互联网形式将农民的产品卖向全国。2018年其入选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3030”新农人,接受政府培养和扶持,为建设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发展做出贡献,引领铁皮石斛行业可持续发展。(王旭怡)
陈湘巍:致力茶文化推广
乐成宁和茶庄培训师陈湘巍是国家茶艺、评茶二级技师。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一名优秀的茶艺师,需要掌握许多专业技能,如鉴别茶叶品质;根据茶叶的品质,合适的水质、水量、水温和冲泡器具,进行茶水艺术冲泡;选配茶点;辨别生茶和熟茶,能把它们的色、香、味都发挥到完美的境界。
对陈湘巍而言,茶艺师是一份职业,是一份传播茶修精神的责任,更是一种生命角色。茶修是秉承“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在泡好一壶茶的基础之上,践行“和、敬、简、致”的生活方式,旨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
在茶修的过程中,陈湘巍一直在锻炼自己的专注力与觉知力,她的每一个行茶动作,都会自然流露出她“日日行茶”背后的功底。“神情安顿持重,行茶流畅娴熟,这就是我们茶人之美,茶艺师是鲜活、独立、从容且专业的。”陈湘巍说。
2009年,陈湘巍创办了乐清宁和茶修学堂,这是一家将茶道、花道、培训相结合的机构。她一直致力于茶文化推广,并不断地为各类大赛输送人才。她曾受邀成为温州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茶道文化特聘导师、柳市第十五小学茶艺培训师、北京师范大学少年传媒学院全国优秀特长生艺术素质培训师,也是中国茶文化国际华茶名师会导师。(王旭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