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现场。通讯员 陈骄奇 摄

扫一扫 看视频 叶长一 拍摄 陈瑶璐 制作
学前工作“向国学借智慧”本报讯(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叶长一 通讯员 陈骄奇)“幼童没养性,就会很任性。因此,培养幼儿良好性格,是幼教立德的重要基础工程建设。”8月30日,柳市文化中心大礼堂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吸引了800多人到场聆听。原来,这是由柳市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与乐清市教育局柳市学区联合举办的2019年柳市镇学前工作会议暨幼儿教师师德培训会,浙江万里学院兼职教授、乐清市国学研究会会长陈华荣为来自柳市学区各幼儿园的园长和专职教师作“向国学借智慧”系列讲座之《幼教师德重养性》国学师德课。
讲座中,陈华荣结合学前工作的重要性,从身边的多个事例引出“幼童没养性,就会很任性”和“当初没养性,如今此命运”,并分享了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历时76年的研究成果——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良好性格,而良好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则在7岁之前。
陈华荣通过引经据典,剖析了当前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他从环境之痛开始,指出了幼教的三大困境,即家长不让孩子玩耍、家庭舍不得让孩子磨炼、社会难以放养。然后围绕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以及“重症之根”“教育之法”,并以孔子的“蒙以养正”,解读了教育应在童蒙时期,涵养孩子的性格以端正根本。讲座还结合中国教育学会学前专业委员会专家评审通过的“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理论,阐述了“幼儿养性”的六个重要方面,即矫正习性、杜绝任性、磨砺刚性、保护灵性、陶冶情性、培育正性。
讲座还引用大量生动的案例,解读了蔡元培的一句话:“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通过“卫夫人教王羲之书法”“废品变精品”与“黄金律”的美育赏析,说明了童蒙时期美育的渗透对孩子身心熏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两个小时的讲座,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陈老师好,为什么有些道理家长都懂,但就是很难做到?”“有些事我们老师都明白,但做起来就困难重重呢?”现场,几名教师与陈华荣进行互动,并就个人感想进行分享。
柳市学区幼教辅导员蒋浩平说,这堂国学师德课,解读了养性的诀窍,诠释了做人的道理,阐述了师德的内涵,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让人收获多多,感悟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