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童话与坚韧之心 ——读《童年》有感
当成为大作家的高尔基回望那段浸满黑暗的童年时光,他会作何感想?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不仅记录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更映照出人性深处不灭的光芒。
阿廖沙的童年布满阴影。三岁丧父后,他被迫迁往外祖父家,而那里在他眼中近乎人间地狱:外祖父的暴戾、舅舅的贪婪,以及当时俄国底层社会的压抑与混乱,共同构成他童年灰暗的底色。
然而,即便在无边黑暗中,仍有星光闪烁。在目睹种种丑恶之后,阿廖沙依然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他被外祖母温暖的故事深深打动,也被“好事儿”的睿智点拨所启发。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经历外祖父的毒打、舅舅们的欺侮,见识了人性中最不堪的一面后,阿廖沙始终未曾放弃内心的善良。他不被苦难压垮,反而在极度贫困中千方百计坚持读书。这种坚韧让我们看见人性的高贵与光辉。
而我们呢?生长于阳光之下,拥有无忧的温饱、完整的亲情和触手可及的知识资源,却常常因为一句批评、一次失利、一堆作业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委屈的人。阿廖沙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精神上的稚嫩。他所承受的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重量,而他从中炼出的却是一种我们这个时代越发稀缺的品质——坚韧。
《童年》告诉我们的并不是“苦难值得赞美”,而是“人可以选择不被苦难定义”。阿廖沙没有沦为暴力的复制品,也没有长成怨恨的继承者。他用阅读拓宽心灵的维度,用思考代替抱怨,用理解淡化伤害。他的成长是一场无声而壮丽的内在胜利。
这本书之所以经典,正因为它不只属于一个孩子、一个时代,它写给每一个曾在现实中摔倒又尝试站起来的人。经历过苦难并不是耻辱——能够不被苦难打倒,更是一种光荣。
天成小学 六(6)班 万承弈
指导老师 赵顺绒
残酷童话与坚韧之心
——读《童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