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5版:文化周刊

  ■潘猛补

  《李孝光集校注(增订本)》(陈增杰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卷五《七言古诗》收录《送林彦清》一诗:

  有客新自东方来,瞳子如月无纤埃。言昔东见容成君,接上轩辕张乐之层台。手扪青天冷至骨,白榆列宿何崔嵬。轩辕仙成去已久,皆骑威凤骖龙媒。珠珰明佩隔风雨,天门晃朗相当开。仙家玉女少愁思,踏雪双歌紫云回。君尝教我三洗髓,已觉灵气生根荄。我时坐客桂树下,纵之使言手拄颏。客似师横差短耳,眼似恨小髯䯱䰄。不见横君三十年,眼中见子吾已衰。却忆相携入雁谷,山中二月如天台。风吹桃花行水面,大笑酌我紫霞杯。客今好游自不恶,名山往往多奇才。傥逢俗子莫与语,世贵瓦缶轻尊罍。舟行江中慎濯足,矶下乃有鳌与能。更莫燃犀照水怪,自倚善幻驱霆雷。望见九华足云气,一上绝顶驱蓬莱。

  陈增杰先生注云:“林彦清,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居雁荡山道士。此盖送林归雁山作。柯九思《林彦清归永嘉》‘忽遇雁山客,霞佩青莲冠。还入雁山去,玉髓供晨餐。’(《丹丘生集》卷四)郑元祐有同题作(《乾坤清气》卷六),秦约《畊云钓月送林彦清》(《乾坤清气》卷二),四诗殆作于同時。”

  此诗为李孝光送别友人林彦清所作,情感饱满,既有对友人风姿的赞美,亦含别离的不舍。诗中既描绘林彦清瞳如明月、气度非凡的形象,又借其游仙见闻渲染超逸之境,更忆两人同游雁谷、酌杯桃溪的往昔。末以舟行慎濵、莫惊水怪等叮嘱,流露深切牵挂。全诗层次丰富,情意绵长,堪称送别佳作。

  林彦清为雁山道士,柯九思《林彦清归永嘉》开篇即写:“雁荡接银汉,翠涌生高寒。芙容散秋锦,飞落秋云端”,以雁荡山为轴,串联仙境、回忆与现实,想象瑰丽,表达了对友人归隐的向往。郑元祐诗中“有美一人岸青帉,来从东瓯东海濆”亦赞其风神俊朗,并点明其故乡永嘉。

  然林彦清究竟为永嘉何地之人?陈增杰先生注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此说或可商榷。“永嘉”作为郡名,始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设立永嘉郡,辖境包括今温州多地,而非指永嘉县,即今温州市区。“永嘉”作为这一地区的古雅称谓被保留了下来,特别在元代文献中,所属各县的文人都有从大的区域永嘉人自称,如乐清李孝光、瑞安高明、平阳郑僖等都自作“永嘉人”(永嘉郡的人),这种以大代小的署地是符合古代的称谓习惯。故不能因有“永嘉林彦清”题名,就遽定为鹿城区人。其实林彦清为平阳人,我们可从秦约《畊云钓月送林彦清》的诗中得到证据,其诗云:“朝畊南荡云,莫钓荪湖月。湖月只自好,焉知有圆缺。放歌击空明,欲往愁桂楫。世无任公子,谁与同此洁。睠言凌风去,逍遥白银阙。”其中“南荡”,即为平阳南雁荡,“荪湖”位于平阳(今苍南望里一带),明示林彦清为平阳荪湖人。而平阳荪湖,历史上为林氏道脉传承之地。宋代林倪归隐荪湖修道,其后裔从道教名字见之于《道藏》者十余人。从林倪、林升真、林虚一直到林灵真,林灵真再传林天任,都是同一家族,为著名的“道教家族”,荪湖亦被称道乡,林彦清当为此族之成员。

  此外,黄溍《采芝曲赠永嘉林道士》:“碧峰矗起三十六,老芝千年琢红玉。帝遣仙人下采芝,迷花失石憺忘归。忘归几载无消息,蟠桃积核高数尺。何日青牛驾尔还,肯念金华牧羊客。”(《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黄溍与李孝光等4人都曾参与玉山草堂雅集,诗所咏“永嘉林道士”,亦应即林彦清,这进一步佐证林彦清的活动地域关联,也可勾勒出林彦清作为雁山道士的形象:风神超逸,游心仙道,活动于元末文人交游网络之中,成为当时道教文化与隐逸精神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