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馆,蝴蝶广场准备这么做! ——乐清蝴蝶广场系列报道之二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其中,他特别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乐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黄杨木雕、乐清龙档、乐清首饰龙、蓝夹缬技艺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乐清细纹刻纸更是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外,19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105个项目被列入温州市级非遗名录,144个项目被列入乐清市级非遗名录,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6人、省级20人、温州市级56人。 乐清的非遗资源如此丰富,如何利用好现有的非遗资源,在不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乐清市未来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日前走访了定位于浙南领先的文化综合体的乐清蝴蝶广场,对蝴蝶广场将要打造的七彩非遗文化馆以及其提出的3.0版非遗馆概念进行了深入了解。 蝴蝶广场项目负责人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遗展馆如雨后春笋在各大城市中兴建。然而综观这么多的非遗馆,除了单位组织参观和重大活动时候,平时大多观者寥寥门可罗雀。同时,很多非遗项目也后继乏力,需要国家给予支持补贴才能保护传承。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共计1372项,省级非遗更是不计其数,但除去原本历史上就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些项目外,很多非遗项目传承者稀缺,缺乏自我造血传承发展的能力。 该负责人认为,非遗之所以能够传承千百年而不断,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来自民间,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现在非遗传承不断流失、迫切需要保护的现状,说明它与现代民众的生活产生了脱节,在逐渐失去原有的群众基础,尤其是逐渐远离了年轻人。 对此,他提出非遗要回归人民大众,与现代思维相结合,与民众的生活相融合。非遗的展示不该是过于严肃、高高在上的,而应该是大众的,生活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馆的建设也要避免传统的“重展示、轻互动”“重建设、轻运营”模式,不仅要加强与游客的互动、体验,还要营造具有场景感的空间设置,用现代的方式展示传统的文化,以有力的运营把民众和非遗黏合在一起。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