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文化周刊·悦读乐写
3  4  
天真的遇见
“双忠联”轶事
走亲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双忠联”轶事
2018-01-26

    “双忠联”轶事

    ■贾丹华

    张冲,原名张绅,字淮南,是民国时期的传奇人物。1904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乐清茗屿乡(今北白象镇)琯头村。

    张冲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牵线人,为了促进国共合作、团结抗日而奔走效劳,鞠躬尽瘁,不幸英年早逝,周恩来深为哀悼,除了在《新华日报》发表《悼张淮南先生》一文,他亲自参加追悼会,对张冲在团结抗战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的评价。

    1997年9月,乐清市政协编纂、出版了《乐清文史资料》第十一辑《张淮南先生骨灰移葬纪念专辑》。

    张冲(淮南)嫡孙张俭若(原供职于乐清市司法局)和我均曾是乐清市政协委员,是好友。当年,我担任乐清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遵张俭若(律师)之嘱,为张淮南之墓撰联。我撰联后觉得此联非同小可,必须由与张淮南生前关系密切的老人书写,于是通过南怀瑾先生向张冲生前好友陈立夫求赐墨宝。时年98岁高龄的陈立夫遵南怀瑾之嘱,欣然命笔,为其好友张冲之墓题写了一副对联:

    狮山巍峙故园埋忠骨

    东海浩茫旧雨祭忠魂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从陈立夫手迹中发现,他手书的这副对联中,存在一处令人诧异且十分有趣的“笔误”。上、下联的第八个字,均是“忠”字,致使此联对仗欠妥,于是变成了古今罕见的“双忠联”。陈立夫当时虽已98岁,但他身心康健、思路清晰(从他这遒劲有力的手迹中亦可窥见其一斑),怎么竟将上联中的“埋义骨”误写成“埋忠骨”呢?这样致使这副对联的对仗不工整了,实在令人疑惑不解。此后的一次,我曾经趁与南怀瑾先生晤面的机会,带着此“双忠联”,恳求南师转请其旧雨陈立夫拨冗重写此联。

    南师仔细审阅了这副对联,沉吟了片刻,哈哈大笑,说道:“诗人太天真了,你以为陈老头子将这个字眼写错了?他这个国民党元老,与老蒋共个鼻孔透气,办事和写字一样,一竖一横,端端正正,都蛮认真的,从来不会潦草的。陈老头子是张冲(淮南)的老朋友,虽然也主张中国统一,反对分裂,但我估计他决不会完全听命于你丹华的统战意图去书写,也不会再按你丹华追求完美的需求而修正的。否则,你们不会骂他们是国民党顽固派了。陈老头子这张字眼,你看他写错了,但他可能不会认错。个中原因,可以意会,但不可言传……”南师神秘地笑了一声。我于是改口说:“那老师您就请他补写一个大小相似的‘义’字吧,得手后,我将用它把上联这个‘忠’字贴盖住就可以了。”南师微笑着回答道:“丹华,你勿太执著了!顽固的陈老头子决不会改错的。这副‘双忠联’,你看它不成体统,实却别有意趣,我觉得陈老头子不是无意的笔误。你好好保存着吧!”

    经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南师一点拨,我才恍然大悟,联想到南师曾在《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赠言》中,也隐含着一个疑似“别字”。我于是乘机当面提请南师斟酌,是否可以将《赠言》中的那个“情”字改为“诚”字?南师笑而不答,婉示拒改。我从南师暗示的神色中,才顿悟个中寓有禅机,不禁用右手狠拍脑门,茅塞顿开,开心地笑了。

    临别时,风趣的南师还以诙谐的语气嘱咐道:“错印的一枚邮票价值连城,你这副难得的‘双忠联’带回去,好好保管着,几十年后就会变成文物,珍贵兮珍贵呀。也许它会让你个穷诗人发点小财,将来还可以用这笔钱财再出版几本著作哩!”憨态可掬的“贾诗人”被谈笑风生的“真大师”幽默得热泪滂沱。

    陈立夫题联手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悦读乐写 00004 “双忠联”轶事 2018-1-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