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贤达(人大代表): 老人最大的需求是生前让孩子们多点时间陪伴他们,而不是过世后的热闹。在老人们晚年的生活上,我们应尽可能考虑他们每餐吃的是什么?有没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哪些疾病需要及时检查和就医?同时,了解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正确引导他们养成一两项有益身心的爱好,让老人尽享其乐,这比死后铺张浪费做毫无意义的无用功要强百倍。 @童丽雏(政协委员): 我们向千年陋习坚决说不!尽孝当在老人健在时,白喜事请客不能弥补孝道的缺失,送礼者更不该打扰逝者的安息。我们提倡厚养薄葬,亲友在老人生前要常看看多陪伴,多关心老人日常起居,让老人幸福度过晚年。老人去世后,丧事从简,文明治丧,既不扰民,也不自扰,也不一定将这份孝心表达在人情上。 @黄林静(普通市民): 我们亲戚间有个微信群,前些年,每人每年用于送人情的礼金就达数千元,这些钱多数用在白喜事上摆酒、做迷信活动等。今年开始,亲戚们决定将这些礼金一部分作为家中老人的压岁钱,一部分存为基金,在老人看病、购置大件家具时使用,转厚葬为厚养。 @何娟(企业文员): 各办丧现场,送人情还是一件约定俗成的事情,甚至有些丧户感觉以往自己已送出,此时必然要收回,宾客上门奔丧不送人情仿佛没去一样。我认为上门奔丧只需鞠个躬,告慰丧户几句便可,且不送礼和不摆酒这两件事是存在联系的。若丧户不收礼金,那么宾客上门自然也不好意思白吃白喝和久留,整个丧事自然就可得到简化。 两会 关 注 白喜事还得请客吃饭吗? @倪志刚(人大代表): 简化丧事,是一项明政,是一股新风。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极大地节约了社会资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体现,需要很好地保持下去。从明文规定不能奢办,到高度自律自觉简办,此乃正道。 @郑鸿宇(政协委员): 全市范围内的丧葬礼俗整治工作很见成效。绝大多数的丧事都做到了不请客吃饭,杜绝迷信活动。但是收受人情之风依旧存在,更有甚者变相地搞流水席请吃饭,在隐蔽地方搞迷信活动。有关监管部门以及乡镇村各级干部还是不能松懈,要加大巡查力度。 @胡秀云(政协委员): 文化的传承应当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简化丧事是一个“去其糟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这一代人去适应新习惯的过程,是我们批判地发扬、整理和继承民俗文化的过程,努力给子孙后代留一个良好的民俗文化。 @王湘珺(90后在校大学生): 丧葬应是安静肃穆的,而以往白喜事现场热热闹闹吃酒、日日夜夜麻将,这是对逝者的不敬,也给丧户带来了困扰。丧葬礼俗整治以来,在办酒席和迷信活动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变,但一些陋习仍需改革。如丧事后,内侄等可得到金戒指;丧户需给宾客准备白毛巾、洗衣粉等回礼。 @徐建强(个体户): 乐清人丧葬陋习中,出殡队伍回来后,逝者的几个子女,就在山上砍几棵树回家,称为“风水树”,每名子女扛一棵回家放在家门口招风水……这个陋习也应该改改,每个丧户都这么做,山上的树木可就遭了殃。 @盛敏建(人大代表): 现在每户办丧至少节约了6万多元,困难户办丧时也不再需要东挪西借,村民们不再需要“打肿脸充胖子”。但是丧葬礼俗很多都是长久传承下来的,有些习俗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雁荡、大荆等东片乡镇火化和送葬不在同一天(西片乡镇基本都是同一天),火化当天亲朋好友会悉数到场送别遗体,火化后回来一起就餐,这一餐没有在移风易俗规定中予以注明,也是按照闲厨5桌的规定执行的,很容易出现超标。建议实地调研,考虑应对之策。 @项晓宇(政协委员): 乐清市政府推行的简化丧事改革是一件大家都认可的大好事,可还是有人事后在酒店重新补办酒席。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方式,仍是延续了丧事大操大办的陋习,弱化了改革的力度,也可能会让这种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的行为重新有了生长的土壤。 @陈晓淼(乡村厨师): 移风易俗工作落地后,我的生意差了一些,收入也减少,但是政府这项利民政策我举双手支持,它让大多数家庭的殡葬负担减轻。但是一些丧户在丧事结束后邀请宾客到酒店聚餐,酒席的规模比丧事期间更高一个档次,其实这是换汤不换药,政府部门仍需加强调查和管理。 奔丧无需送礼 注重厚养薄葬 事后补办酒席 殡改仍需深入 丧事自律简办 礼俗仍需简化 “殡葬改革”“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这些词汇和举措近年如一股清风刮到每一个市民的身边,也吹进了老百姓的心中。 两会开幕,“移风易俗”话题再次成为会场内外议论的焦点,代表委员们称厚养薄葬的良好风气已经初步形成,但一些长久沿袭下来的礼俗仍需继续加强引导和改变。如白喜事是否一定要请客吃饭?奔丧是否非得送礼才算心意?这些问题不仅在会场内讨论热烈,也引起了关注两会市民的热议。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露露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