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剑佩 2017年“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于2017年12月1日—2018年1月14日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据悉,本次展览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潘天寿作品展,展出120余幅潘天寿代表作及其手稿文献等。潘天寿先生一生与雁荡山结缘,雁荡山的奇峰异石、花鸟虫草都成为潘天寿先生笔下创作的元素。 该展览分为“高风峻骨”“饮水生涯”“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荡山花”和“守常达变”六大板块,从艺术风骨、教育贡献、画学思想、笔墨成就、构图章法、中式写生、传承创新等角度全方位地呈现潘天寿作为艺术家、教育家和画学家的巨大成就。 潘天寿先生曾说过:“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他的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他善绘工笔花鸟、山水画,兼擅指墨画。潘天寿在探索和创新中国画方面继承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笔墨雄浑,布局奇崛,气势磅礴,在现代中国画创作上独树一帜。同时,他对书法、篆刻、画史和画论等均有精深的研究。 雁荡山是潘天寿重要的艺术创作题材,在“雁荡山花”板块,不经意间就会发现雁荡山的各种元素。在展览中,多幅作品取名《雁荡山花》。潘天寿先生曾在雁荡山写生时写道:“一夜黄梅雨后时,峰青云白更多姿。万条飞瀑千条涧,此是雁山第一奇。”此外,《雄视图》的题材源于雁荡的大龙湫,《龙湫下一角》是取材于小龙湫的山水,这些足以说明潘天寿先生对雁荡山的情感。 “这幅小幅的《雁荡山花》,共画了6种雁荡山的野花,潘天寿先生曾说过,雁荡山的野花是特别有生命力的,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原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炘介绍,潘天寿先生的作品中共出现20余种花,其中15种来自雁荡山。此外,潘天寿先生更是以画石头知名,他笔墨下的石头,也都是来自雁荡山。 “潘天寿是宁海人,年轻时候就常去雁荡山,后来在1955年到1960年期间,多次带学生到雁荡山采风写生,他对雁荡山有着近乎家乡的感情。”卢炘介绍,雁荡山是奇秀的风景,能引起人心里的起点。以前有很多人画雁荡山,只有潘天寿的画把雁荡山画活了,把画家自然的起点引起心里的起点表现出来,气魄很大,尤其是画雁荡山山水的大画,奠定了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潘天寿的雁荡情怀 观众在看展。郑剑佩 摄 扫一扫 看视频 郑剑佩 拍摄 曾盼 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