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路上,与时间赛跑
乡村医生李立明整理编写芙蓉抛歌,走出大山唱响浙江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露露
“山外青山路弯弯,高山流水响潺潺,深山百鸟喳喳叫,路上行人步艰难……”声声有腔、句句有调,芙蓉乡村医生李立明的乐清抛歌一开腔,就把我们带入花村鸟山的意境。
有人说,非遗是一项美丽而浪漫的事业,而在“拾遗”路上,五十多年来,李立明和时间赛跑,走访芙蓉山区,寻访多名山歌手,不仅整理收集编写了十来首芙蓉抛歌,还会唱30多首抛歌,甚至将山歌唱响浙江,让古老非遗得到活态传承。
为了让非遗传承下来,他还在抛歌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旋律,使其更加朗朗上口。他还专门制作了教学视频赠送给孩子们学习。
前不久,他被评为乐清撞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每一种歌声
都让他着迷
“芙蓉山歌相传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芙蓉人生活在大山中,两山相隔,可望而不可及,山民只能提高嗓门和对面的人说话。为了引起注意,常用‘唉’‘咳’语气词和对方打招呼,对方听到后就用‘喔’‘嗬’回应。日久天长,逐渐演变成了双方抒发情感高亢嘹亮的山歌,芙蓉也成了山歌之乡。”1月15日清晨,在芙蓉镇前横村卫生室,69岁的李立明讲起芙蓉抛歌时,有几分自豪。
乐清抛歌代表曲目为《对鸟》,2008年列入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在芙蓉,这项非遗从不曾在生活中缺席,有以歌代言的习俗,逢年过节、劳动生产、婚嫁,山民都喜欢以歌来表达喜怒哀乐。
“我是芙蓉前横村人,很小的时候,就是听着芙蓉抛歌长大的。那个时候芙蓉的山民喜欢在劳作时自由发挥,即兴而唱,你抛我接的歌声回旋在山谷。有的曲调高亢嘹亮,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情感痴缠,每一种都让人着迷。”在李立明的记忆中,那时的芙蓉人不管是上山砍柴还是下地劳作,亦或是休息,都喜欢对一阵山歌解解闷。到了节庆日子芙蓉抛歌就成了最重要的喜庆活动,甚至有山民因为芙蓉抛歌缔造了一段姻缘。“那个年代,按照习俗,迎亲的路途中,新郎的迎亲队要和新娘的送亲队对歌才行。” 李立明说,“要对上了,才能把姑娘娶回家,有些对不上的,可能要对到晚上。”
李立明就是听着这样的歌声慢慢长大,越长大便越发喜欢它的质朴纯真。
芙蓉抛歌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仍传唱不衰。但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开始衰落。“而如今,时代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也大不相同,芙蓉抛歌渐渐没落,山林间不再有那些淳朴的歌声环绕,很多年轻一辈甚至都不知道曾经漫山遍野的芙蓉抛歌是什么。”李立明说,这样的情况让他好多个夜晚彻夜难眠,他不想让芙蓉抛歌就这样失传。
芙蓉抛歌
有了文字记载
保护非遗是历久弥新的话题,五十多年前的一个清晨,他决定做一个歌者。
1969年,他得知村里的徐金柱会唱的芙蓉抛歌三天三夜也唱不完,记了厚厚的三本,于是他拜老人为师学唱抛歌,“如今,他已90岁了,老人的原生态山歌,让人听罢久久不能忘怀。那会我天天跑到他家学唱。”李立明回忆道。
1972年起,他开始收集遗散在民间的本地抛歌,并请村民教唱。
“过去没有录音设备,后来有了录音机,现在手机也有录音功能,整理工作相对轻松了很多。每一次录好音,我都回来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并谱成曲谱,就这样,芙蓉抛歌第一次有了有词谱的文字记载。”此外,他还在老山歌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融入新的旋律与歌词,使其更加朗朗上口。
可以说,与时间赛跑,在“拾遗”的路上,这些年他从未停止脚步。2015年,在一次寻访中,李立明发现筋竹村90岁高龄的老人茂邦能唱属于芙蓉田歌类的一些小调,如《思情郎》《十条手巾》。录音整理中,他发现这些小调情感缠绵,宛转悠扬,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他想趁老人家健在时完整地记录下来,为此他多次来到老人家中学唱。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很多人问,这样的陈词滥调土得掉渣的乡音把它记下来干嘛?但李立明并不这么觉得。“芙蓉抛歌是芙蓉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芙蓉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芙蓉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应该被传承。随着老一辈歌手年龄的增大,把这些芙蓉抛歌用文字、用歌声、用影像记录下来,变得更加急迫。”
到目前为止,李立明整理编写近十首具有代表性的芙蓉抛歌,会熟练演唱30余首抛歌。为了唱出原汁原味,他时常跑到山上练习。这些抛歌曲调优美、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爱,在芙蓉重新广为传唱。他还参加乐清市级、省级公益演出、比赛等五十多场,多次获奖。
2016年,他演唱的芙蓉抛歌代表温州市登上了浙江省春晚舞台;2016年11月参加浙江省原生态民歌大赛,他荣获优秀奖;2017年5月,参加浙江省非遗展演,他和朱琴燕等五人的原生态组合唱《对鸟》拿了最高奖——薪传奖……每一次展示芙蓉抛歌,他都做足了功课。“像《芙蓉抛歌》《对鸟》,我在曲调和词谱上花了不少心思,练习了半年多时间才上台。”
做好传承
义务进校园传唱
走在传承芙蓉抛歌这条路上的李立明,曾经是一个孤独的歌者。随着芙蓉抛歌成为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纷纷找到李立明,想要学习这种山歌。温州的一名家长几乎每周都会带女儿来学唱。他还教村里的妇女、年轻人、小孩一起唱。有时走在路上,会有村民让他即兴来一段。当天的采访中,他也情不自禁地哼唱了几首,一旁正在卫生室输液的老太太们听得津津有味。
为使乐清抛歌传唱不衰,他还积极开展乐清抛歌进校园活动。去年3月,在芙蓉镇二小,他义务担任乐清抛歌教唱老师,每星期为兴趣班学生上一节课。孩子对他和山歌的喜爱,让他对传承充满了信心。“孩子们每次看到我,都蹦蹦跳跳地跑来说想多学几首。”如今,他的这些小徒弟也可以登台表演了,芙蓉二小的小小山歌队可是芙蓉多家文化礼堂的耀眼明星呢!为了让喜欢芙蓉抛歌的孩子有更多的练习机会,他还制作了教学视频,发到微信群。“我唱一句,后面的空出来,让孩子们接,家长和孩子都觉得学习效果不错。”
如今,芙蓉抛歌用它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走出了大山。李立明说,只要有心,传承就不会断。
李立明在省里表演芙蓉抛歌。李立明 提供
李立明介绍整理的芙蓉抛歌词谱。董露露 摄
扫一扫 听李立明唱芙蓉抛歌
董露露 拍摄 曾盼 制作
如果您身边有一技之长或特点突出或与众不同的亲朋好友,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61116222,向我们推荐上“乐清会人”栏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