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村民心底的记忆
城东街道上叶文化礼堂开堂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孔丽琴/文 黄瀚/摄
1月14日晚,城东街道上叶文化礼堂内人头攒动,台上精彩纷呈,台下掌声连连。当晚,上叶文化礼堂开堂仪式暨“我们的村晚”在上叶村举行,标志着该文化礼堂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城东街道继黄良、珠垟、石龙、蛎灰窑、新下塘后,打造的第6个文化礼堂。
搜寻打石文化
城东街道上叶村打石文化历史悠久。据介绍,“上叶打石”始于宋,盛于明清,衰于上世纪末。明清时期,乐清西片的石桥石条,基本来自上叶村,因此有了“上叶石料,乐清桥梁”之美称。
在上叶村党支部书记潘良兴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十年代,村中几乎家家户户以打石为生,村里还创办了石料厂,生产的花岗岩防腐蚀制品远销上海等地,全国闻名。鼎盛时期,销入乐清的石材,均以上叶村为标准进行定价,至今该村还有数十名村民从事打石行业。
“过去,机械化程度有限,打石采石均以人力为主,石块很重,大家会齐唱‘石工号子’,相互打气。”在潘良兴记忆里,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钢筋混凝土等建材的普遍使用,上叶打石行业日渐式微,但打石精神已内化于心。这劳动人民独有的号子,音律洪亮,节奏轻快,朗朗上口。只可惜当时村中无人记下这音符,为后人所淡忘。
潘良兴担心随着时间流逝,更多的打石文化被遗忘。
去年,上叶村两委在城东街道的支持下,以创建文化礼堂为契机,开设上叶打石文化馆。
为此,上叶村两委干部耗时半年之久,搜集村中打石文化点滴。将记忆中的故事,写到纸上,挂到墙上并非易事。村中一些老人已随子女迁至外地生活,村两委干部便一户户走访进行记录。村民有些记忆已经模糊,村干部便一趟一趟跑图书馆、档案馆翻查材料。
“起初,部分村民对文化礼堂不熟悉,对创设打石文化馆更是不理解。”上叶村村委会主任徐顺昆告诉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正是通过这一次又一次的走访,村民们对文化礼堂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促使更多村民自觉加入到文化礼堂建设中来。
村民们纷纷拿出自家收藏的石器,义务收藏于上叶村打石文化馆内。这些能工巧匠一凿一锤制作的石臼、石磨等石器,唤醒了上叶村“沉睡”了几十年的打石手艺,“上叶打石”也渐渐让人重拾记忆。
也正是因为前期的互动共享,村民们对文化礼堂建设抱有更饱满的感情。
本月初,听闻上叶文化礼堂开堂在即,村民自发编排了打石文化表演《石工号子》。舞台上,十余名村民戴上蓑笠,套上坎肩,穿上布鞋,随着“石工号子”,模仿当年打石、运石场景,节目虽然很简单,台下村民们看得嘴角含笑、泪光闪闪。
合力创建品牌
唤醒村民心中最深处的记忆,传承村中最朴实的协作共进精神,这正是上叶文化礼堂创建的初衷。
1月14日晚,上叶村村民朱金村见有外村游客参观文化礼堂,主动当起了导游。
“这个是石磨,我们小时候都有用,要逆时针磨,不能顺时针。”说着他伸手磨起了石磨,这童年时的记忆,令他笑开了怀,不住地说,建了这个礼堂真好。
原来,过去上叶村的村民闲时就到村口的大樟树下纳凉聊天。冬天天冷,大家只得挤进樟树下的小店里取暖。小店年久失修,成了危旧房,不安全。文化礼堂建成后,村民们在礼堂里摆起桌子,拿来象棋,围坐一堂,其乐融融。
如今,在村民的支持理解下,樟树下已被清理干净,接下来将建文化长廊,方便村民纳凉休息。
有了村民的支持,村干部更加用心。
别看村两委成员大多是走南闯北的乐商,但真的整理起“史料”来,还真为难一众“英雄”。在长达半年的“寻根”过程中,该村村委会主任徐顺昆因劳累扭伤了脚,村党支部书记潘良兴则远赴多地寻找素材……
如今,上叶打石文化馆里挂着18页有关上叶村打石文化的专题内容,从打石工具到石料开采,从石料物件到石料运输,从“石头诗词”到“石工号子”,无不展现着村干部们的用心。
“这些史料大部分由村中长者提供,我们进行整理。如果不是因为建设文化礼堂,大家可能就想不起来要整理这些史料,以后就更难对这一历史进行搜集了。”潘良兴说。
串起城东旅游线
上叶文化礼堂开堂,不仅令该村村民开心,邻近各村的村民们也跟着乐享福利。当晚,黄良、珠垟等村村两委干部均到场祝贺,并送来了文化走亲节目。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郑小红也来到现场制作米塑狗,为村民助兴。乐清市东方艺术团更是以礼堂+社团的模式,为礼堂开堂晚会热闹开演。
据城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流经珠垟、黄良、上叶三个村的这条溪长约四公里,随着上叶文化礼堂开堂,珠垟、黄良、上叶三个村的文化礼堂沿溪而建,串起了三个村村民的集体记忆。如今,城东街道已初步形成了以黄良、珠垟为中心的文化礼堂乡村休闲旅游圈,出现了方兴未艾的乡村文化观光旅游经济发展浪潮,文化礼堂围绕“山水文化”初具规模,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离乐清城区最近的后花园。
礼堂开堂很热闹。
上叶打石文化馆。
扫一扫 看视频
黄瀚 拍摄 汪洋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