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化周刊
3  4  
焚画的李方兴
我的嵌名联
省中小学艺术节
乐清舞蹈作品获一等奖
“宋家庄”与宋晋之家族
乐清画家作品
参加美术名家邀请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宋家庄”与宋晋之家族
2018-01-12

    ■吴济川

    宋湖村很少有人知道宋家庄,更不知道宋家庄的故事了。

    几个月前,在宋湖路上遇到一位老先生,他对我说,这里需要一尊雕像,应该是宋晋之。回到书院后,推开手头的事情,着手查阅有关城南街道的村庄历史,宋湖是我第一个要查的村。在乐清的古村落序列中宋湖是长者,在城南村落中它最年长。宋嘉定间诏立松溪里的时候,宋家庄就已有三百多年了。这必定与一个姓宋的大家族有关,应该走远一点去寻找。这不,有了,民国元年编修的光绪《乐清县志》载:“宋家庄属永康乡一都,以姓氏得名。”不仅村以姓名,村前的河叫宋家河,又名綄纱溪;桥叫宋家庄桥。道光《乐清县志》载:“綄纱溪,一名宋家河,在一都县西四五里,源出盖竹,南行委折而东出盖竹桥、宋家庄桥入运河。”那为何又叫“宋湖”了呢?

    《乐清地名志》关于宋湖的解释是:宋家庄和湖上岙两村各取首字的合称。可见以“宋湖”命名是近几十年的事,宋家庄的背影还在晃动着,慢慢远去。

    沧桑变迁,改天换地,最早的宋家早已没了踪迹,早已成渺远的记忆了。这种现象很普遍,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庄,现在完全没有原住的姓氏,来来往往不知住了多少拨姓氏,比如乐清西乡的吕庄、赵家硐、翁垟、万家(原名樊家)、赵岙等,宋家庄只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例。因此,所谓的故乡,只不过是我们的先人长途漂泊的最后一站。

    那就说说宋家和宋家庄吧。

    五代时,盖竹山下还是一片水泽,连着一处高地,高地竹树葱茂,一棵古樟树成为高地的标志,叫做“樟坡”,后面是盖竹山,前面是綄沙溪,顺溪行登盖竹山,就能望见大海和海门诸山。宋林一龙作《盖竹洞天记》说:“初从綄沙溪入,登垄见大海海门诸山。”环境清朗,视野开阔,通达远近,崇尚流变,有这样的环境可算是地灵,必能产生机敏、应时、锐进、变通的人物。约在五代贞明年间,一个叫宋靖的处士从福建长溪携家迁徙乐清,选了这片高地居住,拱山面水,把整个家族和自己安置在这山水之间。围水造地,垦植生产,几代人经营下来,子孙繁衍,家产殷实,晦德不耀。时人称此地为宋家庄。到第八代祖宋允修,行义过人,习儒业,太学生。为管理庞大的家族和田产,放弃仕途,居家教育儿孙,办书院、请名师,“笃意教子,口授《尚书》大义”,又择名师。其子宋晋之(1126-1211)师从王十朋。楼钥作《朝散郎致仕宋君墓志铭》说:“君幼颖悟,日诵数百千言。弱冠从梅溪先生王公十朋游,学徒数百人,君独首出。曾以诗赠别,褒惜甚至。”王十朋诗赠曰:

    楚台风骚客,遥遥有奇孙。去岁始识面,未惶叩渊源。但见眉宇间,一点阳春温。琴书忽来游,文字获细论。经术有根蒂,词章富波澜。时时戏翰墨,动辄千万言。子固予所畏,语蒙子推尊。予尝语所学,文当气为先。治气古可到,何止科第间。子贤且乐善,服膺每拳拳。临行出新诗,殷勤记诸篇。好学见雅志,余言未应然。惜哉有离别,后会何夤缘。男儿各自勉,事业无穷年。

    王十朋非常欣赏宋晋之的学问,说他家学渊源很深,说:“经术有根蒂,词章富波澜”,并提出“文当气为先”的观点。宋晋之从王十朋游学两年时间,考入太学,隆兴元年(1163)与木蕴之、楼钥同榜进士。宋晋之初授迪功郎,官台州司户参军。历知临海、光化、奉化县,信州通判,以朝散郎致仕,官虽不大,政声卓著,仕途顺利,他是一位清官廉吏,楼钥在墓志铭里说他:“仕几四纪,无一丘之益。客至必留尽欢。或假贷以续食,人为不堪,晏如也。……欣然为乡曲之望。”当时任宰相的王淮、陈俊卿、检正吴龟年、郑伯熊常与之交往,宋氏家族到晋之时期达到鼎盛。宋晋之晚年隐居家乡读书,自号“樟坡居士”,死后葬在盖竹山。一生著作甚多,散失不少,《温州经籍志》辑录宋晋之著作有:《乾坤二卦》、《中庸》、《大学》、《禹贡》、《洪范讲义》、《春秋十二公论》各一卷,《历代中兴君臣论》二卷,《拟进万言书》一卷,《樟坡集》三十卷。

    宋晋之弟宋习之,小晋之40岁,恭谨好学,有雁荡山龙鼻水泉诗一首存世,曰:“老龙倦雷霆,奔山化为石。唯有鼻不枯,尚留云雨迹。”

    宋晋之家族子孙众多,皆习儒业。其子宋统进士出身,迪功郎,宁德主簿,调邵武军司法。次子缨,以恩荫入仕。宋氏家族在盖竹山下的高地上繁衍了几百年,家族人口众多,家业殷实,家声显赫,此后,这块高地从原始的人与自然聚落,开始它独特的生命意义,宋家庄的历史从此开始,袁鹰先生说:“一个地方有了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亦是地方的生命密码。文化是流动的,通过地名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个联想键,只要敲响这个联想键,就会跳出有关这个地方的一连串历史文化信息,轻轻敲一下宋家庄这个键,就会跳出与宋氏家族相关的一系列的人与物,宋家庄、宋家河、宋家庄桥;宋晋之、宋习之、宋统等等。

    然而,这样一个大家族却消失了,谁也不知道消失于何时,消失于何原因。据说现在的宋家庄没有宋姓。即便现在宋家庄还有宋姓人口,也不一定是原来的宋氏后裔,是后来各姓杂居迁入的。在乐清的历史记忆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足以让家族整体消失:宋末元初的鼎革之变;明中叶的倭寇烧掠,嘉靖朝尤甚;清初的迁界弃地。在诸如此类的大事件面前,一个家族是何等的渺小,连蚂蚁都不如,脆弱得像一片薄冰,稍碰即碎。宋氏子孙们无论如何留恋故土的感情也抵挡不住家族生存和繁衍的责任和义务,没有理由不迁徙他乡。我们似乎看到当年宋晋之的子孙们含泪离开宋家庄的背影,不知他们的下一站在何处?不久,宋家庄又来了一批新的漂泊者,一批又一批,他们在这里停留、居住、成了这里的主人。地形变了,房屋新建了,桥梁重修了,只要名字还在,故事还在,历史就不会断,它的文化就还存在。地名,还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密码,一种潜在的凝聚力、亲和力。

    “宋家庄”与宋晋之家族

    「乡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 00005 “宋家庄”与宋晋之家族 2018-1-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