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老爸,粥来啦!”每天早上五时30分许,天刚亮,百岁老人董银南的儿子就将热气腾腾的早餐第一时间端到父亲房间。
生活在城东街道后所村的董银南,耳不聋,眼不花,会用手机,还能说几句标准的普通话。
“你好!快请坐,吃点水果。”10月24日,老人用普通话招呼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这音调、发音听起来还挺标准。他略带自豪地说,已经学了有几年了。
前些年,老人生了一场病,落下了腿脚不便的后遗症,宅在家中的日子变多,老人爱上了看新闻。但电视里很多普通话都听不懂,他就在儿女来照顾时学几句。
“来给爸爸送吃的,他总像个爱学习的孩子一样,让我们教他说普通话,有时一个词语他都要练上好几天。如果有一点不标准,他都不肯罢休呢。”老人的大女儿董冰冰笑着说,以前才走到一楼楼梯口就能听到老爸练习的声音。
现在老人已经能从说几个词语到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每天早上吃完饭,董银南先看中央台的新闻栏目,精神好时,主持人说一句,他在后面跟学一句。虽然他爱安静,但对天下大事却很关心,也常常将有趣的新闻说给儿女听,最近老人对股票特感兴趣。下午他看会电影与戏曲,晚上还要看完“百晓讲新闻”才上床睡觉。
一边看电视,一边学普通话,老人乐在其中,每次他新学会一些词语,就在儿女、志愿者来串门时秀上几句。有时老人兴致好,还要和儿女比上几句。
后所村有老人765位,老年志愿者65人。与董银南银龄互助结对的有后所村党支部书记赵章林、村老年协会会长谷祥延、志愿者郑岩花。在每个月的9日银龄互助日,他们会给老人送去好吃的,平时一得空就来到老人家中聊聊家常。今年重阳节,村里还要给老戴红花祝寿。
在老人的卧室里,摆放着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这是我大女儿冰冰画的,我觉得还不错,就把她裱起来了。”老人说自己还是女儿的老师呢。
董银南年轻时是一位油漆师傅,擅长画画,普普通通的家具,只要他画上几笔,就让人眼前一亮。
董冰冰现在也步入古稀之年,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绘画方面的基因,对国画颇感兴趣,退休后在老年大学报了国画班学习国画。平时一有空,就跑到父亲家中学习国画。女儿作画,父亲点评,父亲还把几本国画方面的书籍送给了她。
在董冰冰的印象里,父母恩爱有加,因为母亲不识字,父亲常把听来和看到的趣事讲给母亲听。两年前,母亲去世,父亲情绪低落,儿女轮流陪伴老人。他们还制作了一个“陪护老爸值班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每位子女陪护的日期、节气,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白天,值班的儿子就负责老人的三餐,还做点家务。老父亲爱吃水果,应季水果总是会悄悄摆在桌前,老人的饮食起居被照料得非常好。老人喜欢热闹,节假日,子女们都会雷打不动地来老人家里。温馨的问候,家长里短地闲聊,总是让老人觉得很温暖很快乐。
享清福:百岁老人生活幸福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露露 文/摄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家里有个百岁老人,那更是稀罕的“宝贝”。昨日,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从乐清市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乐清的百岁老人达64位,其中22位为今年新增。柳市镇在全市各镇街中百岁老人最多,达17位。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拜访了3位新增百岁老人,发现期颐之年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
郑阿水:懂洗衣机操作
秋日的阳光如金子一般,撒在城南街道南岸村的乡间小路上,让人觉得暖暖的。
“晓琴爷爷,你种的丝瓜卖相不错!”“是的,是的。”百岁老人郑阿水正从自家院子的丝瓜藤上摘丝瓜。老人先后在自家院子和空地上种过萝卜、红薯等作物。老人抱着翠绿的丝瓜,面对镜头,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郑阿水有点驼背,但精神矍铄,走路利索,走楼梯不用搀扶就能轻松上去。将丝瓜放到厨房后,他又开始清洗自己的换洗衣物。老人洗衣有讲究,轻薄的内衣等贴身衣物,他习惯手洗。大件的衣物,他放在洗衣机里洗。老人操作起洗衣机来非常顺溜,哪个键清洗、哪个键脱水都了然于心。孙媳妇杨琴说,爷爷很勤快,生活基本自理,坚持自己洗衣,还有一台专属洗衣机,我们教过几次,他就会使用了。
“爷爷,吃饭了!”“诶,来喽。”中午的饭菜是老人儿媳王雪飞亲手烹饪。蝤蛑、花蛤、鳘鱼都是郑阿水最喜欢的。“爷爷喜欢吃海鲜,尤其是贝壳类。有兴致时,还会喝点小酒。这可能和他以前的职业有关。”杨琴说,已经四世同堂的郑阿水年轻时是一位滩涂作业者,养蛤能手。
清晨,老人会在村里散散步,去女儿家串门,到老人亭听趣事。回到家后,他还饶有兴趣地和儿媳、孙媳聊聊听到的闲谈。杨琴说,老人最爱讲过去下海作业的趣事。
每周五傍晚,他都会准备好饼干,坐在家门口的院子等曾孙回家。曾孙一回家,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解放前的历史老故事,他能和曾孙讲上一个小时。
老人的房间很宽敞,床一侧靠墙,保暖措施到位。一个旧式衣柜,衣物整齐叠放着。墙上的照片墙,温馨之感不言而喻。照片都是老人一张张贴上去,他指着相片对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说:“我喜欢去旅游,这是我90多岁去北京拍的,这是我去成都拍的。”照片里的郑阿水会摆造型,精神气足,穿着时尚。
岁月在老人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他思维清晰,还特别热心肠。种好的菜,他会分一些给邻居。前不久,他无意间听80多岁的李老伯说需要一根拐杖。在一次回家的路上,他路过山边,发现一根树枝特别适合做拐杖。于是把树枝带回了家,用了两天时间,亲手做了一根拐杖。怕拐杖太毛糙扎到李老伯的手,他还在手柄处套了一个塑料套。
现在郑阿水的视力不太好,家人担心老人摔跤,晚上更是不离左右。只要老人有点响动,他们就会跑到老人房间问有什么需要。郑阿水说自己那么长寿,除了身体比较健康外,和有一群孝顺的子女是分不开的。现在,最大的曾孙也找到了女朋友,很快就要五世同堂了。
朱娟娒:变成老太太也爱美
听说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要来家中坐客,生活在石帆街道青屿村的百岁老人朱娟娒早早就梳洗完毕,梳起了头,扎起了发髻,穿着最爱的绣花马甲等候在家门口。
“阿婆,您就是朱娟娒阿婆吗?”“我是,娒,我在等一位客人。你是?”老人紧紧拉着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的手,让坐在身旁。得知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就是她等待的客人,老人微微一笑,露出为数不多的几颗牙齿。
“我们拍一张照片吧!”老人欣然答应,然后把腰板儿挺得直直的。拍完照后,老人略有担忧地和儿子说,最近脸上多了几道皱纹,怕拍得不够美,还让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把照片给她看看。一会,老人又询问儿媳要不要穿前不久刚做的新衣服再拍一张。
已四世同堂的朱娟娒膝下儿孙成群,共有三个儿子,家族已经壮大到近百人。最大的曾孙已经25岁,前不久刚订了婚,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看着玄孙出生。
老人现在住在二儿子倪孔福家,一日三餐儿子媳妇都悉心照顾。儿媳林光妹温柔地整理着老人的银发,眉眼间充满了关爱。“老母亲虽已经百岁,但精神好,吃饭香,还喜欢打扮,爱穿漂亮衣服。”
一旁的邻居笑着说,阿福妈妈年轻时可是村里的村花呢。林光妹赶忙去拿相册,“你们看,我婆婆年轻时的脸型特别好,标准的鹅蛋脸、高鼻梁,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特别上镜。”
在倪孔福眼中,母亲是一位农家妇女,跟父亲两人辛苦将三兄弟抚养长大,虽然那时家庭不富裕,但父母心态乐观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一家人总是有说有笑。
天气好时,老人喜欢坐着轮椅在村里转转,见见外面的人。林光妹总是抢在丈夫前,推婆婆出去散步。当大家跟老人打招呼时,老人的笑容就会变得更加灿烂,她喜欢别人夸她健康、长寿、美丽。
老人爱戴首饰,银耳环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她的指甲也修剪得整整齐齐。她说,年纪大了后,很多志愿者都会定期过来帮她做造型,理发、剪指甲,让自己更清爽。在老人家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志愿者服务记录,上面记录着从今年4月份到现在每个月老人的血压等身体情况。
虽然因腿脚不便鲜少出门,老人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摩登老太太,每天在屋前晒太阳时,看着来来往往的村民,今年流行什么穿法什么颜色,她都会记在心中。“最近流行绣花图案,我看很多年轻人的帽子和衣服上都有绣花。前些年,我也常常自己做绣花鞋和织毛衣。”老人说。
林光妹说,母亲穿针时,一捻一穿,动作麻利。孙子孙女来看望时也总要夸赞一番:原来奶奶一直走在时尚的前沿。“这两年眼睛不太好使,就不怎么做手工活了,但脑袋还算灵光,胃口也好,一天要吃四顿饭,下午一定要吃点甜食。”老人笑着打趣说。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每个人都有年老的一天,你知道乐清的老年人的现状如何吗?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乐清全市老年人口21万人,其中90岁以上3820人,百岁老人64位,其中百岁奶奶44位,百岁爷爷20位。今年新增22位百岁老人,有意思的是,新增的百岁老人中,男性和女性首次持平。从乐清各镇街百岁老人分布来看,柳市镇稳居榜首,有17位。工作人员分析,柳市镇区域范围大,人口众多,医疗设施又较好,一定程度上助推高龄老人的产生。
为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乐清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每位高龄老人都可以享受高龄津贴补贴,9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补贴100元,10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补贴500元。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老人人口数达21万。
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更加扎实,全市老年人协会1011个。2013年开始,乐清全面推广“银龄互助”工作。依托基层老年协会,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敬老助老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健康、低龄老年人帮扶空巢、高龄、病残、失能老年人。四年以来,全市各老协共有“银龄互助”志愿者8600多人,需帮扶对象6500多人,已结对进行帮扶服务约6000对,结对率达92%。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全市共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20家,所设立的老年食堂有186个,能为7440名老年人提供就餐。
在加强居家养老服务投入的同时,机构养老的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目前,乐清共有养老机构25家,其中公办13家,民办12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7898张,其中护理型床位3000张。
董银南:爱看新闻关心天下事
朱娟娒老人怕拍照有皱纹,把脸绷得紧紧的。
百岁老人董银南和子女合影。
百岁老人郑阿水指着照片墙讲述旅行经历。
扫一扫 看视频
董露露 拍摄 曾盼 制作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