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在 门常开 北白象文化礼堂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 ② 琯头文化礼堂吸引不少孩子前来参观。柯国藩 摄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孟涛 上周末下午,蒋家桥文化礼堂内,一片祥和景象。电视机上正在播放越剧,4名老人津津有味地观看。81岁的老人蔡宣波离电视机最近,右手抵着拐杖,靠在椅子上坐着,面带笑容。 “我每天都来,这里人多。来这儿,我就是扎进人堆里了。”蔡宣波说,他家就住在文化礼堂门口的河边,早上8时多就到文化礼堂里来,中午回家吃饭,13时左右再过来,玩到傍晚归。 蔡宣波老人说完,其余几名看电视的老人也一起应和。蒋家桥村老协会长蔡亦忠说:“不下雨的时候,文化礼堂里人更多,平常至少十几人,晚饭后,礼堂外面散步的村民也很多。” 蔡亦忠带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参观了文化礼堂的“六廊建设”。“你看这墙上、院子里的宣传栏上,分为历史廊、文艺廊、成就廊等,记录了村里蔡姓的由来、村里开展的文艺活动、取得的一些成就等。”蔡亦忠说,蒋家桥文化礼堂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自投用以来,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在这里看电视、聊天。 北白象镇共有12个文化礼堂,像蒋家桥文化礼堂这样“人常在,门常开”的情况很常见。 在琯头文化礼堂,侨乡文化在此得以体现。全村2600多人中,竟有78个不同姓氏。“历史上,琯头是一个重要的渡口,人来人往,就有了78个姓氏,不少村民远赴海外打拼,成就不小。”琯头文化礼堂总干事柯仁育说,自去年文化礼堂建成后,许多侨胞回乡过年时,来到文化礼堂参观里面的侨乡地图、沙盘、琯头诗文等带有琯头记忆的文献后,归属感十分强烈,“想不到我们琯头还有这么多历史文化”。 琯头文化礼堂建成后,琯头村的村歌也在村内广为传唱,其中一句“谁曾想,百家姓氏,和谐相处依然非同寻常;谁曾想,四海闯荡,琯头精神依然代代传扬。”柯仁育感慨:“文化礼堂建成后,村里更加团结了。” 在服务村民、传承文化的同时,农村文化礼堂也承载着北白象人民的红色记忆。 在南港文化礼堂,陈洛涟抗日烈士纪念馆设在其中。除了村民来此回顾历史外,也有周边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来此地学习。“来烈士纪念馆,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场心灵洗礼,可以培养爱国情怀。”近日,北白象五小的一次参观活动中,带队老师如是介绍。 北白象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管、用、育”的长效机制已落实到了北白象镇12个文化礼堂,不少文化礼堂已切实发挥出“红色阵地 精神家园”的作用,尤其是今年“四百结对”活动开展后,结对的党组织、文明单位、志愿者队伍向北白象各个结对的文化礼堂送了不少的活动,让文化礼堂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今年,北白象镇还拟建两家文化礼堂,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