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观察」 ■徐剑锋 据《乐清日报》近日报道,南岳镇利用各村房前屋后宅基地、荒地启动“口袋公园”工程,目前已建成“口袋公园”几十个、小型停车场10个,有效缓解了全镇停车难和环境差问题。近一个多月来,每到傍晚时分,村民们便会集聚在南岳镇杏三村村口的“口袋公园”,或聊天纳凉,或跳广场舞,好不惬意。 昔日垃圾露天堆放点变身“口袋公园”,不仅多了一处景观,而且丰富了环境治理的内涵。这种“变废为景”的做法,理当成为环境整治新常态。 不得不说,环境脏乱差的城市“黑点”在乐清各地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由于失管脱管不管,或沦为废弃地,或成为卫生“死角”,再加上一些地方很偏僻,长期无人问津,慢慢地就成了城乡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 显然,“变废为景”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下大力气、下细心思,考量的是智慧、决心和勇气。说到底,关键要唤醒责任意识,敢于向脏乱差宣战,善于向黑臭地开刀,有针对性地进行清除清理,并建立长效机制,还“死角”一片干净。实践反复证明,“死角”越是难除,越是要迎难而上,齐抓共管,这样久久为功,才能实现城乡面貌的焕然一新、持续改善。 从报道上看,在环境整治进程中,乐清有许许多多的热心人,大家对“变废为景”有高度的共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充分发动全民力量,借用社会资本,用“政府之手、市场之手、勤劳之手”来实现环境的脱胎换骨,在共建共享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变废为景”是一项精细活、技术活。荒地、垃圾堆放点变身为“口袋公园”让人赞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照此类推,对每一块闲置地或卫生“死角”,只要对症下药、“一处一策”,是完全可以“变废为景”,为老百姓增添民生福利的。比如,对小区里的空地,可以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家庭“认养”的方式改造成“百花园”;对废弃的荒地,可以打造成一个临时的公园,种些花草树木、增加健身设施,再将其纳入属地管理范畴。总而言之,“变废为景”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以人为本、开动脑筋,就一定能闯关夺隘,走出一条环境整治的新路来。 一言以蔽之,乐清还有多少闲置场地可以“变废为景”,既要有力度,更要拼智慧。这场治理行动的成色,最终要由广大市民的获得感、满意度来检验。 (作者为公务员) “变废为景” 应成新常态 乐清还有多少闲置场地可以“变废为景”,既要有力度,更要拼智慧。这场治理行动的成色,最终要由广大市民的获得感、满意度来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