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清剿各类安全隐患 为党的十九大保驾护航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应裕智 通讯员 陈偲 干露露 “全镇上下务必时刻保持警钟长鸣,切实把任务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近日,柳市镇召全体机关干部大会,部署十九大期间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巩固柳市镇的安全形势,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乐清市委常委、柳市镇党委书记包光许,柳市镇镇长陈汉存等出席会议。 柳市安全管理消防站对不符合消防要求的出租房(合用场所)采取停电措施。 陈偲 摄 柳市交警中队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郑佰洪 摄 维稳安保抓落实 “做好十九大维稳安保工作,是我镇现阶段头等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突出重点,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清剿各类安全隐患。”包光许说,责任上要严格压实,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把各项任务落实到社区村居和科室站所,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好。 会议要求各职能部门和社区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特别是对10人以上的民房及出租房、电瓶车集中充电场所和劳密场所的排查梳理,对检查发现的每一项事故隐患,要严格落实整改责任,立即整改;对不能当场整改的隐患,要制定整改措施;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确保整改到位。 新建违建工作执法中队要进一步做好管控,发现新建的违建一律即查即拆,同时进一步加快无违建镇的创建工作。 社会事务分局和移风易俗中队对丧事违规操办要引起重视,一定要抓早抓小,继续保持高压的态势。同时,继续加强私坟“禁新”和“两路两侧”私坟生态化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丧葬礼俗整治长效机制。 交通秩序严管制 9月6日起,柳市交警中队开展了柳市镇“一区八路七点”交通秩序综合整治集中攻坚行动,以行车有序、停车规范、停靠文明、出行守则为重点,确保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有序通行,车辆停放规范。迄今,柳市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九大期间,柳市镇将继续整治“车乱开”“车乱停”“道乱占”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强对车辆和行人不按交通信号灯规定通行、机动车不按规定停放、机动车违法占用非机动车道行驶、酒后驾驶机动车、无证驾驶机动车等十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工作。同时,安排优势警力,严厉打击违规正三轮摩托车、残疾车上路行驶、无牌无证三轮车、人力三轮安装动力等违法行为。 下一步,柳市镇还将继续推进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工作,比如停车位、标志标线的施划,停车场的建设。为了疏堵结合,镇政府正在加快柳青路停车场的建设,同时与吕庄、前西垟、朝阳等村进行了对接,在这三个村建设合计近70亩的临时停车场,将增加停车位1000个以上,以全面缓解城区的交通压力。 消防排查不停歇 连日来,柳市镇消防排查整治工作不停歇。柳市镇值班组干部带队对辖区出租房进行了排查整治;消防安全管理站牵头,会同新居民管理所、相关社区开展出租房、合用场所消防检查督改;象东社区组织开展辖区内消防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消防站还组织检查西城消防志愿队人员到位、装备及出动情况,并会同网格员、志愿队员对该辖区消防重点区域电瓶车违规充电进行现场改正,对违规使用的电器现场没收。全镇共检查人员密集场所18处,出租房389处,合用场所217处,开具整改通知书264份,停水停电45家,强制关停5家。 黄华社区组织消防专职队、平安巡防队伍、全科网格员等力量,对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出租房开展排查,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坚决按照“十个一律”严处。还进村入企开展多次消防演练和消防知识培训活动,向企业员工和村民详细讲述日常火灾防范、初期火灾扑救、人员疏散自救和消防器材的使用等消防安全基本常识,并组织企业员工和村民进行了现场消防操作演练。针对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演练促使企业自身抓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和事故隐患排查,全面提高企业自身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党建工作不松懈 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柳市镇要求各社区抓好示范带建设和“两范两促”工作。树立蟾东村和方斗岩村两个党建示范村的“品牌导向”,引导党建示范创建村加大投入和设计力度,以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和突破口,切实融合“大拆大整、大建大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 各社区还要抓好各村规范硬件建设,持续推进村社干部超标办公用房专项清理,开展村民中心“五星争创”,推广“先锋长廊”“红色档案盒”等做法,建立村民中心卫生保洁、村“两栏”规范化建设等长效机制。同时,要规范软件建设,坚持“三法一公约”体系,积极探索“主题党日+”新模式,落实村干部坐值班“开门七件事”和具体15项工作,抓好《村党组织书记从严管理和撑腰鼓劲“双十条”》政策落地,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按照“四式十法”要求,加大软弱落后村整转力度,根据不同村的实际,充分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潜在优势,加强分类指导,落实“一村一策”,着力强化“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