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星伟 常有人问我,你是从哪个学校读出的?有的还问,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我说我是道士岩背大学毕业的。对方会意,笑了,道士岩背哪有什么大学,分明是隐喻自己读书甚少。人家之所以这么问,显然是发现我偶在报刊上发表些东西,以为我有高深的学历。其实我只读了四年半书(外加古汉语二年函授),至于能写点什么,应归功于我自学的书院,而自学的书院则是《乐清日报》,书院中的老师便是众编辑。 据我保留的剪报资料,我在乐报上“开荤”的第一篇稿,乃是《演员帮助抢收抢插》,时在1958年5月3日。接着5天后的5月8日,又登了一篇叫《支援白石水库》,两个月后的7月9日,又一条消息见报。从此尝到了甜头,渐入佳境,陆陆续续有“豆腐干”“小手帕”那么大的文章被乐报录用,迄今共计737篇(外有少量散佚)。其中年度最多的103.5篇(1998),月度最多的15篇(1998.7),一天最多的3篇(1995.9.6)。这些见报稿就是我自学的答卷,也是习作的成绩。 记得写稿之初,我根本不懂什么叫新闻导语,什么叫新闻要素,什么叫谋篇布局,什么叫顺理成章。而是凭着对社会上好人好事激起内心的感动,杂乱无序地记录下来。这样写了十多篇,一一投向报社都石沉大海。但我不灰心,不泄气,坚持写下去。俗话说,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一天看到了“头生儿”呱呱落地,即上文提过的第一篇稿,且喜日渐兴旺,“多子多孙”。 我自1956年起至文革前,一直从事财会工作。财会工作时间灵动性强,为我提供了业余爬格子的空间。乐报中途停刊,而我未曾停笔,转向广播电台及其他报刊另找“师尊”。1994年10月乐报复刊,我一如既往投拜老书院深造,不觉又二十多个春秋了。 在写稿过程中,最使我欣慰的,受到乐报编辑老师的信任,有些新闻事件的发生离我住家近,报社就命我这个通讯员出马。此外,凡是独家新闻,只要有人约我去写,不管路途近远,我概不推辞。这样以来,乐成、柳市、北白象、翁垟、磐石等处,都留下了我采访的足迹,且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亮相报端。 我除了写新闻报道外,也写些随笔类的小品文,如议论、游记、文史、诗词等,尝试向文学的殿堂进军,同时向上级的报刊发稿。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经统计,六十年间我在县、市、省、国家级,包括民间团体的128种大小报刊上,发表作品2400多篇。多次获奖,其中国家级的三次。现今我还收藏着各种奖状证书100余件。 水有源,树有根,仅读四年半书的我,凭着一腔对新闻和文学的热爱,居然获得了这些始料未及的成果,衷心感谢我自学的书院和导师——乐报与乐报的编辑们。 我的自学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