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国庆特刊
3  4  
5对祖孙见证68年变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17年10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5对祖孙见证68年变迁
2017-10-01

    5对祖孙见证     年变迁

    68

    从最底层到当家作主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琼洁

    在建国前,现年89岁的周雪梅老人曾在山面区(今芙蓉、岭底一带)担任地区工作人员,负责群众工作。昨天下午,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周雪梅老人家中,穿越时光的隧道,听她回忆那段贫瘠的岁月。

    “我是个幸运的人,生活在城关,父亲是个早期党员,让我从小接受到教育,一直到温州师范毕业。”周雪梅老人回忆道,当时的妇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女孩子上学也是很奢侈的事,有首歌是这样唱的“旧社会像一口枯井,井底压着全体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

    1948年,20岁的周雪梅被选举为乡妇女会主任。“共产党非常重视妇女解放,当时各乡都成立了妇女组织,特别是一些党委还成立了妇女部,若班子里没有女干部,就由男干部担任妇女部领导。”周雪梅老人说,当时他们创办了村小学,发动男女一起过来学习,可很多家庭的观念是“女儿反正要嫁人的,读书没必要 ”,于是,她就通过家访,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发动妇女来学文化。很多妇女同志也很争气,学得特别认真,争取在文化上得到翻身,没有墨砚,就用碗底磨墨,练习写字。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当时《婚姻法》的宣传是项全国性运动,我们白天走访做工作,晚上开群众大会宣讲《婚姻法》。”周雪梅老人回忆道,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解放童养媳。同时,她们还发动妇女参加各项生产劳动,争取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

    周雪梅老人感慨道,新时期的妇女翻身翻到天上去了,生活太幸福了,从小就开始接受文化教育,培养工作能力,可以参政议政,还可以走出国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些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曾经的遥不可及,如今却唾手可得!周雪梅老人的大孙女陈幼媔现年35岁,作为独生子女的她,一出生就集家人的宠爱于一身,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她的学业之路都很顺畅。如今,陈幼媔虽是一个周岁孩子的母亲,却并不影响工作,现在温州一家国企工作。“因为有了奶奶这辈人的无私付出,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幸运和幸福的!”作为一个宝妈,陈幼媔眼下的生活是忙碌的,但她很享受当前的状态,她说,待孩子再长大一些,就可以带着他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美好世界。

    从跑腿传话到视频聊天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丽娟 文/摄

    离休干部卢庆来,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在他的卧室墙上,一张穿着军装的少年照片特别显眼。卢庆来笑着说:“这是我1948年参加‘三五支队’时拍的照片,那时才16岁。”

    “在当时,能留下这样一张照片,真是太珍贵了,不像现在,每个人拿着手机就可以拍照留影了。一个小小手机,不仅能打电话,还可以看电影、看戏,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卢庆来说,之前孙子们给他买的智能手机都没用起来,最近他也想学起来用,与宁夏的老战友视频聊天。

    “很好学的,过几天我过来给您这里装上无线WIFI,再下个微信软件、视频播放软件,您肯定10分钟就学会了。”卢庆来的孙子卢哲接过话茬。

    卢哲是卢庆来的第二个孙子,今年31岁,在银行上班。

    “爷爷,你们以前都是怎么联系亲友的?”卢哲问。

    这一话题,勾起了卢庆来对往事的回忆。“以前通知什么事,只能靠腿跑去传话,太远的就只能写信。我是孤儿,别人需要写信回家报个平安什么的,我也没处可报,记忆中没写过什么信,结婚后就从部队转业了。记忆最深的是上世纪70年代,我在轮船公司上班,需要去福建购买一批木材回来修船,在福建一个小旅馆里,去洗澡时,行李被小偷偷走了,身无分文,连穿的衣服也没了。怎么跟公司联系呢?那时只能发电报,发到乐清邮局,工作人员再送到公司,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哪里像现在这么方便。”卢庆来说,当时电话也是有了,但还很不稳定,需要先打到邮局,再转拨,所以大家还是更习惯用电报。

    在卢哲的印象中,从他懂事起,家里就已经有电话了,有什么事,打个电话就可以了。后来有了手机,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打。近几年来,有了微信,再远都能“面对面”交流。“我妻子在温州市区上班,我在乐清,不回温州的时候,早上一醒来,三岁的女儿就给我发来视频说‘想我了’。”卢哲笑着说。

    不过,卢哲也感觉到,现在手机通讯是方便了,但隔着屏幕,有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远了。“现在和朋友一起坐下来聊天少了,有时距离很近也习惯在微信上留言或打个电话,但见面聊仍然是难以代替的情感交流方式。就像我给爷爷打个电话,和来看看他,见面聊聊家常,是完全不一样的。”卢哲说,希望通讯方便了,人与人的距离别远了。

    从一家银行到处处银行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孟涛

    “记得建国时那会,全乐清就我们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乐清办事处。”如今已88岁的老人高云,在回忆起1950年2月他刚调入中国人民银行乐清办事处时,一些景象还历历在目。

    “当时没有窗口的,就两个柜台,我的同事胡基泰是柜员。现在那一批人里面,就我和他还在,其他都走了。老胡都92岁了,身体还很‘老健’。”高云说,“新中国刚成立那一会,几乎没有人来银行里存钱。大家都在想‘钱存这里牢靠不牢靠’的问题,而且当时百姓家里钱也没那么多。”

    高云的老同事胡基泰介绍,1949年到1950年期间,银行里一天办理业务量最多不超过10笔,而且有时候是一连三四天都没人来办业务。他们柜员反而要走出银行、主动下乡,用“新币”(中国第一套人民币)来兑换当时市面上流通使用的银元、铜板等,来促进“新币”的发行使用。

    “当时的银行业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萧条’。在行里都没什么事做,所以我们都要下乡。”高云说,他当时为中国人民银行乐清办事处农村金融工作股(简称“农金股”)副股长,是中层干部。当时曾获好评的“马铃薯贷款”,便出于他手。

    “我们银行在贫下中农里推广‘马铃薯贷款’,就是贷款给贫下中农,让他们去购买马铃薯种子,等马铃薯长出来、收获了之后,再还贷。虽然利息很低,但还是有人没还上,政府还给他们免掉了,就算是我们周济了农户。”高云回忆,该项“贷款”助农惠农,许多人都因此受益。

    除“马铃薯贷款”外,1954年,高云所在的农金股还在乐清市54个乡中牵头设立了54个农村信用社,也就是如今乐清农商银行的前身。

    时光荏苒,高云的两个儿子为他带来了两个孙子一个孙女。小孙子高津也已31岁了,高津曾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乐清市支行,如今为乐清某企业财会人员。

    高津眼中的银行,与他爷爷1950年开始供职银行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在银行上班的时候,从大堂经理再到柜员,每天业务平均都有100多笔要办。忙的时候,一天坐到晚,我一个人就办了200多笔业务。”高津说,现在乐清随处可见银行,每个人包里都有几张银行卡,很难想象他爷爷描述中的银行了。

    从走路靠腿

    到轿车动车出行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一笑

    “我们那个年代交通不便,无论去哪里,出门只有靠腿,经常走得满脚水泡。”说起过去的往事,现年87岁的离休干部邵光权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邵老早年入党参军,是三五支队的一名战士,1949年的时候,他和部队驻扎在芙蓉。在他的记忆中,解放那一年,他总是跟着部队不停地行军,“比如从乐清到黄岩参加和平解放,早上5点钟,天还没亮我们就得摸黑随部队行军从乐清赶往黄岩,那时没有汽车,所有的战士都是靠一双腿走。一天都走不到,得在泽国住一晚,第二天才能赶到黄岩。”邵光权说,那时没有公路,道路坑坑洼洼,队伍得翻山越岭。由于路况很不好,那时穷,大家穿的都是手工做的布鞋和草鞋,一天走下来,到了晚上,大家的脚上都起了水泡,有些穿草鞋的战士水泡破了血肉模糊。一年要穿坏十几双布鞋,遇到下雨天,鞋子都泡烂了。“那时候根本没有车,我们的队长能骑马,已是最好的待遇。”

    陆路靠脚走,走水路乘船还得看天气看潮水。“有一次我要到玉环楚门办事,在黄华坐帆船准备往楚门开,谁知道遇到涨潮,潮水推着船,硬是把我们的船推到了温州的安澜亭,上岸后我无奈弃船,重新找了一艘动力船,往楚门开。”邵光权说,那时出门的不便,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体会不到。“当年,我从温州回乐清,又是坐渡轮,又是步行,回到乐清都已傍晚,就得花一天时间。”

    “我爷爷那一辈人,年轻时条件真是太艰苦了,哪像现在我们这么幸福!特别是交通,简直天差地别,现在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邵光权老人的孙子邵聂磊感叹地说。

    邵聂磊说,记得奶奶说起过新婚第一次到爷爷岭底乡上岙村的老家,山路窄得只容一个人通过,旁边就是落差很大的溪坑,奶奶吓得手脚并用几乎是爬到村里,现在通村公路都修到老家门口。“我上次开车带着他们,山路宽敞平坦轻松开到老家山上。特别现在出行去杭州坐高铁三小时不到,到温州市区我走高速也只用几十分钟,想起爷爷那时去温州又是坐船又是走路,真心不容易。哪像我们现在,出门有私家车,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有了动车、飞机,很远的地方都可以一天来回。”

    从出门带粮票

    到钞票都不需带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伊格 文/摄

    9月29日下午。乐成街道南大街。乐琯运河畔的一幢三层小楼里,89岁的离休干部叶耕初正在家中饶有兴致地看着电视剧《红色摇篮》……叶耕初是龙西乡北垟村人,1943年8月,与同是放牛娃的哥哥、革命烈士叶云虎一起投奔了新四军浙东三五支队,在宁波四明山参加抗日战争,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51年回国随部队到山东,之后转业到山东单县公安局;1962年1月,调回乐清县公安局,时任副局长。

    不到一万的人口;东南西北四条石板、砖头铺成的狭狭小街;寥寥无几的店铺;十字街口叫做“市头”,坐西朝东有个泥垒的戏台……这是叶耕初回到乐清后看到的市区景象。“我想都不敢想,会有一天,门前的路上有恁多的车来车往。”叶老操着浓厚的龙西乡音感慨地说。在当时的乐清县,每月工资40多元的科局级干部,已经算是“富有”的了,“有一辆踏脚车”对于叶老来说更是奢望。一辆自行车要一两百块,省吃俭用大半年才能买到。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非农户口的人们要每月拿上“购粮证”到粮食部门领取地方粮票。“吃饭要用粮票,买布要用布票。”叶耕初说,在“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老三穿,穿到最后衣服上打了一块块补丁;而粮票又分全国和地方的,买粮时,地方粮票十斤要“搭”三斤番薯丝等粗粮,全国粮票则是全部大米,金贵多了。

    “出门要是没带够粮票,那可糟糕了。”叶耕初说,一次他下乡,到地方了发现身上没带粮票,心里那个着急呀,到头来只能自己掏钱买些糕点填肚子。还有一次正值正月,与同事去柳市、翁垟等地开展安保工作,结果店铺几乎都关着门,找不到地方吃饭…… 老人膝下有一儿三女,说起过去的故事,孙女叶添子很难去想象。

    今年24岁的叶添子在华仪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和多数90后女生一样,她爱逛街爱美食爱旅游,充满青春活力。每到周末,叶添子会约上好友逛商场、找美食。出门旅游也会随身带着零食,绝不会让自己饿着。

    这几年,她出门连现金都不带了。“现在手机支付那么方便,到哪儿都能直接付钱。”叶添子说,每月自己消费约2000元,其中包括购买衣服化妆品和饮食,而一半以上的交易都是线上支付。叶添子从小在乐清市区长大,如今集成式的商铺越来越多,一站式的美食、娱乐、购物等服务带给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最时尚的休闲方式,街道上更新换代的店铺,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越来越快捷的消费模式,正在诉说着乐清人愈来愈好的生活,也让叶耕初喃喃道:“现在的生活跟过去根本不能比啊,我们为的就是这一天……”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国庆特刊 00002 5对祖孙见证68年变迁 2017-1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