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3  4  
四种技艺贯穿其身
邹跃飞来乐
传授指挥技法
一座礼堂一村歌
诗词音乐放异彩
市民间文艺家
协会换届
雁荡山举办
禅意书画展
景贤民乐团
再获殊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2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四种技艺贯穿其身
郑放鸣专注雕刻,源于对父亲的承诺
2016-12-23

    四种技艺贯穿其身

    郑放鸣专注雕刻,源于对父亲的承诺

    石雕作品《心语》。 记者 郑剑佩 摄

    黄杨木雕作品《高原美》。

    ■记者 郑剑佩

    前不久,在泰国曼谷召开的泰国温州商会成立大会上,郑放鸣的黄杨木雕作品《探月》和《高原美》,被作为珍贵礼物,送给泰国前副总理、泰中友好协会会长功·塔帕朗诗和泰国温州商会。

    让黄杨木雕走出国门,郑放鸣用了40多年时间。黄杨木雕与郑放鸣之间,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郑放鸣与黄杨木,互相读取,互相交流,互相交融。郑放鸣给予黄杨木生命,黄杨木回馈郑放鸣幸福感。这种幸福,在郑放鸣大量的作品中都有流露出来,或平静如水,或清新淡雅,或抑扬顿挫,或大刀阔斧。

    题材紧扣时代步伐

    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郑放鸣是柳市镇象阳人,父亲郑体衡是名退休教师。酷爱艺术的郑先生早年积极倡办乐清黄杨木雕厂和乐清石雕厂。从小在黄杨木的氛围中长大,黄杨木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成了她最为习惯的气味。郑放鸣14岁涉足黄杨木雕,19岁进入黄杨木雕厂正式学习雕刻技艺。几十年的求艺生涯中,郑放鸣刻苦求学,创作主题始终围绕着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件。

    我与郑放鸣相识已有四五年,初识在杭州的展览上,她的作品富有很强的现代气息,符合青年人的审美观。我当时就在想,这位“青年人”的功力这么深,真了不起。不料,见到本人后,才知道她是木雕行业里的老大姐了。而后的多年交往中,每一次她都会带着不同的作品参展,创作题材丰富,作品各有特色,让人赏心悦目。

    《探月》就是郑放鸣2012年看了全国首位女航天员的故事后,产生了创作灵感。她历时30余天精心制作完成,以嫦娥飞天为主题,寓意现代航天事业突破了神话传说,实现了人类梦想。郑放鸣说:“黄杨木雕《探月》被收藏,除了作品精巧外,题材背后的寓意深远,也反映了泰中两国的友好相处。”

    正是对当代社会的关注,让郑放鸣的作品紧扣时代主题,也与市民的生活走得很近。如黄杨木雕《飒爽英姿》,7个女兵敬军礼昂首挺胸正步走来,少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多了阳刚之气,让人对军营生活有了更多向往。“我在看60周年阅兵式时看到女兵方阵出来,整个场面太震撼了。”郑放鸣为了刻画参加国庆方阵女兵的群体形象,请来一位复员老兵,让他演示昂首挺胸正步走的姿态,郑放鸣跟着老兵练姿势,直到把人物雕刻得更准确到位。

    钓鱼岛事件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话题时,郑放鸣用木雕的方式,创作黄杨木雕《钓鱼岛的主人》,一个老人坐在钓鱼岛上垂钓,海浪拍打着礁石,老翁却宠辱不惊,诠释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又如她的草原系列黄杨木雕《高原美》《高原飘香》《草尖上的舞者》《中国梦》,每件作品都是独立的个体,获得不少奖项,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草原故事。“我创作初衷也是让更多人了解不同的地域习俗和人文文化,展现祖国的大美河山。”郑放鸣说,这组题材一直要创作下去,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系列。

    四雕技艺融会贯通

    在郑放鸣的雕刻研究所,除了阵列大量的黄杨木雕作品外,还有不少的象牙雕、石雕和蜜蜡雕作品,甚至还有不少的雕塑作品,涉及的题材很丰富,飞禽走兽、家园风光、市井故事、山水、名人等。

    在乐清的工艺美术行业中,一个艺人一般都只学一种技艺,很少会跨界。郑放鸣绝对是个例外,她多年来潜心专研雕刻技术,不仅精通黄杨木雕、石雕和象牙雕,还会蜜蜡雕和雕塑。在她的作品中,各种技艺相互贯通相互融合,作品层次分明,刀法变化多样,让人拍案叫绝。

    郑放鸣说,1979年,她进入黄杨木雕厂的象牙车间,做了十多年象牙雕;1989年,象牙厂倒闭,她舍不得放下雕刀,“移情别恋”,抡锤拿刀雕石头。凭着娴熟的木雕、象牙雕刻技艺,她雕出了一件件颇有创意的石雕作品。“石雕要根据石头的成色因色取巧,因材施艺。”在从木雕到石雕的转变过程中,郑放鸣发现,石雕要难雕一些,因为它不光需要把握雕刻的整体构思,还要根据石头内部色彩的变化随机应变。

    “我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断去琢磨,去克服。”这两年,郑放鸣又开始和蜜蜡打交道。

    《蜜蜡十二生肖》顾名思义原材料就是蜜蜡,这件作品在前不久举行的东阳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创作《蜜蜡十二生肖》纯属意外,但收到的效果却非常好。”去年郑放鸣的学生放假回黑龙江,从境外带回一些蜜蜡。当时,郑放鸣把这些蜜蜡送给朋友,朋友要求郑放鸣帮忙雕刻。

    “东西送出去了,朋友要求雕刻,也实在不好拒绝。”从没接触蜜蜡雕刻的郑放鸣开始潜心研究,凭借很深的石雕和象牙雕功底,没多久就掌握了雕刻蜜蜡的要诀,一个个蜜蜡作品就这么诞生了。

    “蜜蜡挂件慢慢做多了,就开始想着去做一些艺术品。”一天,郑放鸣拿着一块蜜蜡把玩,玩着玩着,发现这块蜜蜡很像一只羊,蜜蜡上面凸出的一角像羊角,底下像一只奔跑的羊身和羊脚。“这就是一件很好的作品了。”灵感如泉水涌来,郑放鸣在两个多月里用蜜蜡创作了十二生肖。

    为了提升水平,郑放鸣2012年到美院学习雕塑。在郑放鸣的作品中,总能看到几种技艺交相呼应,互相贯穿,线条与面块之间的结合。如黄杨木雕《功夫》,作品以黄杨木雕传统的圆雕手法为主,在局部用了石雕中的镂雕技法,在细节上又采用象牙雕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武术的精湛和灵动。

    传承是一种责任

    57岁的郑放鸣在雕刻的道路上行走了40多年,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不知疲倦地创作,大量作品登上展台。珍惜每一寸时光,郑放鸣的敬业和专注源于对父亲的承诺。

    早些年,郑放鸣的哥哥去世后,老父亲语重心长地对郑放鸣说:“如果你把刻刀放下了,我死不瞑目。”那一刻,郑放鸣读懂了父亲对黄杨木雕的爱意,这种爱就像是父亲对她的爱。“爸,再难我也会坚持下去的,还会让我的孩子继承黄杨木雕。”现在,郑放鸣每次取得一点成绩,都会告诉父亲,95岁的老人家开心得像一个孩子。

    这种承诺一直延续至今,不仅让郑放鸣掌握了更多的技巧,也让她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2015年,郑放鸣参加泰顺举行的石雕大赛,在80多选手的现场创作中,郑放鸣是唯一一名女性,但她的石雕《点赞》,获得第二名。2011年,郑放鸣参加东阳“神雕杯比赛”,从30多名全国高手中脱颖而出,其作品黄杨木雕《屈原》获得铜奖。

    2010年至今,郑放鸣在全国各地的比赛中共收获1个特等奖,14个金奖,4个银奖和4个铜奖,成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如《钓鱼岛的主人》获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信杯”特等奖;《英姿飒爽》获第六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和谐一家》获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家乡的黄杨木,是一种千年长不大的珍贵树种,甚至民间还有黄杨‘遇闰反退’的说法。意思是闰年黄杨不仅不长,还可能往回缩一些,可见它生长是极慢的。但恰恰是因为慢,它才长得细心,长得一丝不苟,这是岁月积累的结果。”郑放鸣说,从事工艺美术,要学习的正是这种缓慢生长的态度,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不着急不浮躁,遇到“闰年”或有所不顺,那自然回缩一点也不要紧。只要让自己的每一刀都扎实稳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传统艺术才能薪火相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00007 四种技艺贯穿其身 2016-12-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