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村庄 故事多多 下侯宅文化礼堂让群众动起来 ■记者 陈清清/文 黄瀚/摄 连日来,蒲岐镇下侯宅村的村民们吃过晚饭,总爱到文化礼堂休闲。在这里,他们可以观看舞台上的表演,可以欣赏大屏幕放送的电影,可以散散步、唠唠嗑,可以阅读村中“四进士”文史,追忆“革命老区”红色印记,再告诉小一辈:“我们村庄小,故事可不少。” 古村焕发新颜 下侯宅村位于蒲岐镇北首,虹南线边,南北依山傍水,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全村现有180户,总人口数700余人。 近年来,下侯宅村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古村焕发新的生机。如今,公园式办公楼、生态公厕、污水处理池已建成,村中环境得到改善;通村道路得到拓宽与畅通,灯光球场、健身场地完成建设。 今年,在市委宣传部、蒲岐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下侯宅村再接再厉,把村中祠堂、村办公楼等改建成为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一建成,下侯宅村村民们奔走相告,村里满是喜悦氛围。落成不到一个月,已形成了不定期举办演出、巡讲、义诊等大型活动,每周举行政策讲座、电影放映等小活动的模式。每次活动,村中老人最高兴。老人侯定西就对记者说:“文化礼堂真好,可以看演出,听政策,真热闹。” 据蒲岐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蒲岐镇首个文化礼堂,毗邻蒲岐镇人民政府,将辐射集镇与周边村庄,起到文化引领作用。 回溯先辈风骨 下侯宅文化礼堂按标准设三堂、四窗、五室、六廊。在文化礼堂总干事、村老协会长侯思钦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下侯宅的文化与历史。 每座文化礼堂的六廊都是村中文化的最佳展示窗口,下侯宅文化礼堂也不例外。 下侯宅被称为瓯东名乡、雁南胜地,人杰地灵,其建筑风貌、文史传说、历史民俗,如“侯宅古城风水塘”“传统行业揣蛤”“舞龙划龙”“捣年糕”等,被一一收集并展示在六廊之上,吸引了不少村民及路人驻足观看。 下侯宅村以侯姓为最多。六廊中,记者读到了“忠孝为光,耕读为本,读经习武,保国卫家”的侯氏家训。据介绍,侯氏从北宋起在此地发祥,明朝走向兴盛,曾出过文武进士5人、举人9人、贡元11人、秀才207人,还曾出现“一门祖孙四进士”的辉煌。 牢记红色历史 下侯宅村是革命老区。文化礼堂充分结合本村特点,打造“红色印记”展示角,展示属于本村的革命故事。 “1941年下侯宅村建立了蒲岐第一个党支部,设立了地下交通站和地下联络点,成为蒲岐乃至虹桥下垟片地下党活动中心地区。随后,下侯宅支部逐渐发展上侯宅、北门、西门、华二、坎头等支部,党员近百名。”在文化礼堂二楼的“红色印记”展示角,不少村民认真观看、梳理着红色下侯宅的革命脉络,追忆本村老党员干部、老兵、烈士的生平。 看到“有功台门”的故事,老人侯定千打开了话匣子:“这是我们本村的老台门,是明嘉庆年间建的。抗战时期,浙南游击队的干部战士十余人在此开会被敌人发现,敌人一个连的兵从虹桥赶来围剿,我们的干部战士把十余把长短枪支藏在台门顶部,用瓦片盖住,随后分散上山,最终躲过了敌人。”历史的云烟散去,后人能做的唯有收藏与铭记,这也正是文化礼堂建设的初衷之一。 村民在文化礼堂打台球。 群众参观革命历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