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真情劝导 “楼歪歪”里的老夫妻终于搬家了 ■记者 刘丽娟 文/摄 正在建设的东山路一侧,有一处两间两层的“楼歪歪”,地基与旁边楼房有一米左右的距离,而楼顶相依处,间距仅50厘米左右,大幅度的倾斜,让人看着有些眩晕。 王先生夫妻俩在歪楼里已住了10年,日前,终于搬出了这座让他们既舍不得,又有些提心吊胆的房子。 “如果不是驻村干部多次来劝说,我们肯定是不会搬的,这楼住着危险我们也知道,但住了这么久,已经习惯了。”王先生说。 王先生的房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10年前,地基一边下沉,导致房屋倾斜。因为没有更好的去处,抱着侥幸的心理,这么多年来夫妻俩一直住在歪楼里。 10月中旬的一天,东山南村驻村干部金晓挺开车经过东山路,发现了这幢歪楼,当时,鹿城双屿街道的楼房倒塌事故后,“危旧房”整治工作在全市推开,金晓挺正赶去参加村双委召开的“危旧房”整治专题会,于是就把这座歪楼记在了心里。 村双委会议后,村里安排人员对全村的房子进行排查。在上报的重点排查危房名单中,金晓挺没看到他当天发现的歪楼,原来王先生老两口担心被排查出来会不让其居住,就告诉村干部不让上报。于是金晓挺特意来到歪楼寻找房主。 “如果是以前,看到这样的危楼,我们可能只会提醒下房主,最终搬不搬要看房主自己。”金晓挺说,“这次危旧房整治,要求我们把工作做得更细,必须确保危房内群众撤离危房。” 于是,金晓挺向王先生夫妻俩提出:“房子已这么倾斜,道路施工车辆通行一震动,不知道哪一次共振就会使这座房子倒塌,住在这里不安全,赶快搬离。” 然而,金晓挺的提议并没有引起王先生夫妻俩重视,认为自己住习惯了,睡得也安稳,并没有搬的意愿。 一个人劝说的力量不够,金晓挺叫上其他村干部和王先生的亲戚来做思想工作,白天碰不到就晚上去。多次劝说后,老两口的想法有所转变,但依然顾虑重重,一方面,老两口体谅子女住房紧张,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另一方面,房子位于路旁,属店面房,东山南整村列入城中村改造,停止建房审批,只能拆赔安置,这让老两口很不愿意。 最终,城东街道做出了停电的处置。停电的当天晚上,下着雨,金晓挺想到老两口还住在危房里,担心两人的安全,于是特意赶到王先生家查看。这次的意外到访,让老两口很感动。“他来了好多次了,可以看得出,是真的关心我们的安全。”王先生说。 当时,王先生夫妻俩在,亲戚们也都在,大家一起闲聊“危旧房”整治的政策,以及城中村拆迁安置的相关政策,大家一起帮着劝,两位老人的口终于松动,答应搬出危房。目前,夫妻俩已搬到儿子家暂住。 王先生夫妻俩搬出“歪楼”只是城东街道“危旧房”整治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该街道已对20个村的首批危旧房完成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分类处置,对经鉴定为D级的危旧房采取修缮、腾空、拆除、翻建等措施,并与土地、规划部门就D级危旧房的审批程序进行了对接。同时,将危旧房改造工作和“大拆大整”、城中村改造等其它工作相结合,如东山南村,经鉴定为D级危旧房的将予以优先落实拆赔安置,晨曦路上D级危旧房则予以依法腾空和拆除并落实安置。 倾斜的歪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