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3  4  
单板桥
胡絜青书写《国魂》
诗心不改画为魂
让市民走近文化
让文化润泽乐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2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诗心不改画为魂
——浅析盛牧夫先生的诗画情缘
2016-12-16

    ■李钢

    在近现代,由于引进西方的美术教学思想而创办各类美术院校的过程中,中国画从依靠人文启迪的师徒传授方式,逐步开始向日益美术化的程式化教学方向转变,从而脱离了中国画原有的文化精神内在价值,并且在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与官本位相结合,反过来又成为作家画一个新的滋生地。这也更加反衬出黄宾虹先生微言大义的精要所在。因此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得以滋生的土壤正在这一新的形势下逐步流失,所以真正能传世的艺术大家则必然落在极少数仍然游离于主流艺术群体之外并深藏于民间的隐者之中,而盛牧夫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作画先要有诗意

    盛牧夫先生于1917年出生在浙江东南山水奇秀的大荆镇临溪村的一户书香门第,自幼生长在江南山色清濛、炊烟雾淼、淳朴自然的田园环境中,每日但闻朗朗读书声,不识世外红尘事,从小在自家的私塾里受到良好严格的启蒙教育,勤于诗书,兼习绘画,十四岁便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诗画基础,并在当地小有名声。此时本地的一般先生已不能满足他继续提高水平的愿望,于是萌生外出求师之意。据其子回忆,盛牧夫先生和三弟负笈赴沪从学于姐夫李子瑾(康有为晚期门生)学习古典文学与诗词,同时兼学绘画、书法。十五岁即作《梅花》一幅,称奇于沪上名流,当时郑午昌、张圣为其画题辞。十七岁经朱盋文先生介绍拜名画家黄宾虹为师,从此专攻山水画,常常登门候教,蒙获黄师循循开导,面授笔墨诸法,详解详尽,润饰修改,三五年如一日,至1936年已深得黄氏传统画法之涯略,并于同年秋考入上海新华艺专西画系学习,但课余间隙仍照常去黄师处求教,直至1937年黄老应邀去北平艺专任教暂止。

    盛牧夫先生一生中大量诗作存于世,正反映出先生胸藏万卷书之自然流溢,他的诗是他人生旅途心灵的寄托,也是他与山川自然造化的对语,更是他对艺术独特领悟的关照。写诗首先要有诗兴,情之所发则兴之所会,故兴之起始皆以情之有所依,而情之根本又在于生活的环境、方式和人性的催发。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经济和封而建之的社会结构体系内,与之具生且附着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乡土情结,则是每一个中国人深藏于血脉之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并在此伴随一生的记忆中发散出万千意态和心灵情愫,因而阐发出诗的特有韵致。因此情是诗的第一要素,中国特有的一切文学艺术形式都在诗的基础上衍生和拓展,所以形成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散文等一条发展脉络。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级名家,与黄宾虹先生亦师亦友关系的诸乐三先生曾说,画画首先要有诗意,有时先作诗,再根据诗画画,有时心中先有了诗意,画好画再成诗。唐代大文豪王维也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皆诗画互补、诗画相合、诗画一体、诗画同理之重要法则。

    盛牧夫先生对自幼生长的乡野山村充满了依恋之情,也由此抒发了他内心的诗意,他的《夏夜》诗曰:“炎炎暑气屯,散发待黄昏。萤落疑星坠,云飞讶月奔。更深虫泣露,人静竹敲门。客路风波险,吾宁爱野村。”该诗于炎热暑气中顿感徐徐凉风拂面,心静如水无波,意深似风无影,并暗藏禅意化境及田园恋情。他的一首《北斗洞即事》:“善男信女设斋宴,来邀先生也结缘。野味山肴齐罗列,印花小印印汤圆。”生动的民风乡俗跃然画面,其于先生身临其境,与乡民同乐而陶然怡性的率意心态在诗中表现无遗。《溪边即事》:“清溪一滩水,苍髪两诗人。野语生真趣,清流涤俗尘。喧嚣车马远,问答牧童亲。只此幽闲绝,何须问古津。”此诗清虚雅逸,天真自然,悠远意长,高俊格古,大有魏晋之遗风,儒道之高洁,反映作者向往恬淡无欲、志在高远和脱俗隐逸生活的品格,其人格修为、人文气质和乡土情怀通过一首首诗作尽情的流露,其归隐乡野,远离俗尘,忘情山水的心灵意境,如一幅幅画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诗言志,志传意,意表情,情达性,性见心,心澄明。所谓澄明,其如清流无声,清泉无色,清水无形,即澄净无我之态也,归之曰:诗无邪。故摩诘诗无我、无住、无着,天真无邪,自然高洁。因此诗传情为基本,诗无我则进入另一境界,此之谓诗中无我,我自在诗中,诗中有我,诗不必言我。无情不成诗,用情过度则诗不脱,只有在脱与不脱之间,诗的韵味才能达到至臻至善、至情至诚的澄明正道与天然灿烂。正如国学大师钱穆谈诗所说:“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种意境,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景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所以尽得风流就是无我而有我的一种境界,这一境界使诗具有了其它文学形式所无法产生的玄妙真象,自觉或不自觉地牵引着读者走进你的心灵意境中,并由此与作者神交对语。这就是诗所要的“相隔虽天涯,只在咫尺间”的“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境界。盛牧夫先生《灵隐月下闻笛》:“梵宫墙角影中斜,修竹段垣三两家。正是清秋明月夜,深山何处落梅花。”此诗描绘的是清秋之夜深山景色,因有了月色下的梵影断垣和修竹人家,油然而生的玄空清朦和宁静孤寂便有了玄机,一句“深山何处落梅花”引出了作者品洁心修的天人合一,由此从无我之境进入到有我的世界中,从而托出了作者心有天地的形象,因而盛牧夫先生的诗既是出世的本性回归,又是入世的心灵写照。《春日回文》:“长堤柳绿草凄凄,听惯春声鸟乱啼。芳圃野花飞满路,狂风逐蝶粉窗西。”该诗字面无人,然人之情态尽在诗中表现无遗,这正是诗的魅力所在,盛公一生学问也尽赋予诗中。中国诗词发展到唐宋为最高峰,以王维的诗充满禅意,于诗中见佛缘;李白的诗放荡随性,于诗中见老庄;杜甫的诗具有哲理,于诗中见儒学,是故谈诗以此三人为最。而盛牧夫先生的诗则擅文人画家追求归于田园之本色,并于诗中略显道家老庄之随性,又不失传统士夫理学之渊源,故时而乐见山水自然之无痕妙造,时而畅怀于烟云村落之乡土风情,时而又为世道不伦感慨悲愤,把一代文化人对文化的坚守与时事动荡的忧虑,以诗的表现方式坦露出其独特的爱国情怀。

    艺道两进称大师

    盛牧夫先生一生中游历自然山色无数,读书之余尝身临泉林野壑,或访友求教及吟诗作画,可谓读破万卷书,游历万里路,并留下作品无数。然因喜清静而不善仕途,且与世俗多有不争而神离,其身处战乱和剧变之时代而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故其作多有散失,其人其艺亦为当世所忽,甚惜,甚悲!1948年黄宾虹重返上海,同年8月旋任教于浙江美院,期间曾约盛牧夫先生来杭州,并亲自为他借得灵隐矍氏山荘为学习之所,嘱他从事编写画学著作,想借此逐步把他调入学校教学,也为他日后在画坛谋得一席之地作铺垫。在杭州这段时间多有诗作可见其活动,如《戏寄锦梅、采莲二女士》:“辉辉煌灯火满杭城,光映流霞入水明。遥想高楼当此夜,频频起舞按歌声。”如《夫妻峰》:“灵峰观夜景,形影若夫妻。更静君休怕,金鸡在隔溪”。可惜的是1949年1月因父病日笃,电召回家。回想这段往事,他在晚年曾写道:“谁知与师湖上小别竟成永诀,从此立雪无门,手泽徒存,提携顿失,聆训何年,悲痛之情至今无时或释。”从此也彻底与教学绝缘,亦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盛牧夫先生虽远在乡村,但时与友人、师长以诗交流会友,如《和鞠国栋》《赠北斗洞泉信炼师》《奉和赵医师恭沛》《寄襟兄树民》《呈朱丈筱鸿兼简笃甫》等等,因是黄宾虹的学生,又在温岭自己开了一家书店,当时王伯敏先生经常光顾,故结为挚友,所以犹与同为黄宾虹弟子的王伯敏先生交往最多,如王伯敏先生曾专访盛牧夫,先生作诗相赠《喜伯敏兄见访》:“祖生先我着长鞭,君作鸿儒我学仙。敢羡西湖名世业,聊安北斗洞中天。登龙不负虹庐望,伏枥空吟魏武篇。卅载音书成阻绝,一朝相逢慰樽前。”可见交往非同一般。

    盛牧夫先生正如中国传统文人一样,文章之余,兼修书画,以此陶冶情操,游戏笔墨,艺道两进。自从拜得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为师以来,对绘画艺术日益精进,于绘画艺术之与文化渊源更是得益匪浅,并在创作实践中体会尤甚,故宾虹先师曾赠其作品,并题曰:“子骧弟勤事六法,究心笔墨之理,自写元人意以贻之。”牧夫先生的画注重笔墨内涵,以宾虹画理为宗,太极阴阳转合为章法,篆籀用笔之法入画,水墨交融,气韵生动,心无杂念,浑厚苍郁,颇具田园气象,深得自然山水之神韵,于画中无时无刻不流动着浓郁的诗意。静观其画,如品其诗,细品其诗,如见其人。诗、画、人,浑然一体,卓然风骨。如《登金鸡峰》之水墨淋漓,山岚秋色一望空;《珠濂瀑》之高古深远,看尽深壑寻无路;《天柱峰前》之林泉高致,岭下清泉几家人;《雁荡老僧岩》之苍郁清秀,雾霭不锁江南雨。

    (作者系黄宾虹研究会秘书长,本文略有删节)

    诗心不改画为魂

    ——浅析盛牧夫先生的诗画情缘

    将军洞。盛牧夫 作

    章九仪诗。盛牧夫 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00005 诗心不改画为魂 2016-12-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