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3  4  
单板桥
胡絜青书写《国魂》
诗心不改画为魂
让市民走近文化
让文化润泽乐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2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单板桥
2016-12-16

    ■南孔球

    “养女嫁单板桥,跌到两头翘。”这是虹桥地区一句谚俗。单板桥是村名。据《乐清地名志》载:清光绪辛丑(1901)《乐清县志》载,单板桥属瑞应乡十六都。村有单板桥,以桥名村。1961年分为桥南、桥北两个村。

    单板桥是平原村落,处江南水乡的水网之中。过去道路是土路,下雨泥泞,出入很不方便,跌倒“两头翘”是常事。传说,一次一位砍柴的仙人来到单板桥,见村人进进出出沿着弯弯曲曲、绕来绕去的河岸,花费了不少时间才出村。仙人看在眼里,何不为人间做件好事?于是从山中拣块石板,担子一头是木柴,一头是石板,颤悠颤悠而来。石板在河汊最狭窄处一放,于是有了桥。据村中老人回忆,单板桥顾名思义是一座独立石板的桥,宽一米多点,长三米多,现在原桥位置铺上水泥,加宽了两侧,添置钢管栏杆。

    单板桥是水稻产区,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播种早稻比其他村早几天,因而收割也早一些,每年早稻收割后,送早米给县太爷尝新。因而该村早稻抉择早熟一些品种,比周围村庄早割7-10天左右。1958年,一次公社在单板桥桥北村召开抢收抢种现场会,社长乔装打扮一番,脚穿草鞋,头戴平顶虹桥斗笠,俨然以一个老农的形象主持会议。公社社长不了解历史,说单板桥早稻已割了,你们(指管理区干部)怎么还不开镰?他一个生产大队一个生产大队问过来,当听到只有单板桥大队开始收割时,暴跳如雷,把斗笠从头上掀下往地上一掷,大怒,也不给下属一个解释的机会。现场会草草收场,闹成一个瞎抬挥的闹剧。

    由于是水稻的产区,大米加工成米线成了单板桥农户的副业,一村一品,而且有了品牌——单板桥细面。单板桥细面已有200余年历史,名闻遐迩。

    传说,古时候一位乞讨人,要的饭多了,吃不了,储存于竹筒里。他无事可干,用棍棒在竹筒里来回捣成浆,一日竹筒竹节出现小孔,一条长长的粉丝挤攘出来……

    做细面和做粉干既相似又不同。

    早稻米100-150斤浸2小时磨成浆,在浆袋里用石块压干,放一夜(12小时),加牵头(米饭)在石臼里捣,使其均匀有韧性,做成拳头大小的粉团,在蒸笼里一格一格摆好,炊八分熟。测试方式:打开笼盖,用手指按一下,有弹性、内心存一点白即可,否则未熟。炊好后,又进行一次捣,捣好后在米床上捺、擂、搓,做成25厘米长、直径15厘米的圆柱状。在扛桶里压,桶底有铜铁制成的粉镜,压出粉丝盘在蒸笼里炊1小时左右,分段,挂在竹竿上凉晒。细面每绞长60-70厘米,一边长,一短,似“U”型。

    细面比粉干细,使用粉镜不同,大荆细面使用的粉镜是4号,朴湖粉干使用的粉镜8-10号,单板桥细面使用的粉镜是6-7号。每100斤米可做95斤细面。

    粉团生和熟,做出的细面味道不同。熟,韧性好,滑溜,汤色清,生煮时会糊,寸寸断,汤色不清。现在一些工序以机械替代,提高了效率。

    出售粉干、细面的竹箩是特制的,比装稻谷的竹箩大而深,因粉干、细面轻,大的竹箩可多装一点,挑起来也不重,可多卖一些。如今在虹桥镇栏杆桥还能见到这类装粉干、细面的竹箩。

    单板桥有悠久的革命历史,1926年上半年,贫困的无粮村民,要求大地主陈某某开仓卖粮,受到地主的辱骂。农协代表陈连珍带领七十多名饥民冲进地主家,打开粮仓,分掉部分粮食,还锯掉陈家正在兴建的屋栋梁。地主陈某某不肯罢休,从县里搬来警察,捕去陈连珍等八人。农会立即组织五十多人,拿起锄头、棍棒,终于把陈连珍抢回。反动警察跑掉了,陈某某亦被愤怒的农民抓住,捆绑起来揍了一顿。1946年8月成立了地下党支部,秘密地进行地下斗争,涌现了周公田等优秀共产党员,直至虹桥解放。

    单板桥

    单板桥的粉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00005 单板桥 2016-12-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