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城南街道城中村改造中的党员干部
■记者 孔丽琴 张孟涛
12月12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市区城南街道南草垟村路上的一幢五间七层(局部九层)的褐色楼房轰然倒塌。尘埃四起,人心落定。至此,银溪路建设工作迈出了关键地最后一步,同时也掀起了乐清市新一轮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热潮。
都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事,乐清的党员干部是如何攻克难关,破解难题的呢?近日,乐清日报记者走进城南街道,对该街道参与拆迁工作的村干部、街道干部进行了采访。
党员干部带头拆迁
“一是‘大拆大整’氛围浓厚,城南街道的主要领导都很重视;二是土地招投标程序落实,安置房的建设有望在元旦前后进场,拆迁户看到了希望;三是这批年轻的挂职干部,真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四是我们村双委比较团结。”对此次银溪路的贯通,南草垟村党支部书记李安义总结了4个原因,其中,他将村双委的作用放在了最后,并说主要功劳还是在城南街道的干部和市里的挂职干部。
其实不然,作为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安义充分发动该村党员的先进作用。党员不仅在该路段的贯通中,起到了带头拆迁的作用,还帮着做了不少拆迁户的思想工作。
南草垟村党支部副书记黄周飞便在银溪路工程中带头“第一签”,2012年10月,签订拆迁协议,房子也已完成拆除。除他之外,村干部傅朝周、上届南草垟村老协副会长张日华的房子,都是2012年10月拆除完毕。
这几日进行的拆迁行动中,党员高志余的房屋也在拆迁行列中,但他的拆迁协议其实4年前就已签订完毕。
李安义介绍,自“大拆大整”专项行动以来,在该村党组织活动中,他都进一步宣传拆迁政策,统一党员思想,发挥党员作用。
就12月12日拆除的该村“第一高楼”的思想工作中,李安义便发动与户主有关的党员来做户主的思想工作,最后得以推进工程。
搭建好沟通桥梁
“其实,我们村双委在拆迁工作中,起到的是桥梁作用,将拆迁户的诉求反映上去,把政府的拆迁政策宣传到位。”南草垟村村委会主任张贤信说。
拆迁工作中,有5户户主都在外地做生意,他通过多方沟通,向他们宣传拆迁政策,拆迁户最后答应拆迁。
“现在的拆迁政策还比较优惠,而2016年年底过后,假如新的政策下来,可能就会有变化,我们将政策讲通讲透,让拆迁户早些签协议,会更有利。”张贤信说,他们做思想工作的诀窍,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政府“大拆大整”专项行动的决心和力度。
“道路贯通后,受益最大的还是我们村的村民,所以与拆迁有关工作,都是我们的分内事,反倒是几个挂职干部和街道有关负责人,他们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在南草垟村里做工作,这种敬业精神让人敬佩。”张贤信说,“像城南街道的谢茸、干正全、程银喜、倪海泉、万成集等负责人,在村里,常常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或走进拆迁户家中沟通,或察看拆迁现场,工作非常深入。”
两月换得一杯茶
12月12日下午1时20分许,经过近6个小时的现场作业,市区城南街道南草垟村路上的一幢五间七层(局部九层)的褐色楼房轰然倒塌。
这幢被称为乐清近年来为造路拆除的最高楼,因为诸多原因,在4年前的拆迁工作中遗留下来,成为此轮拆迁工作的硬骨头。
这块硬骨头被分给了城南街道城中村改造办公室挂职干部王力和他的同事们攻坚。今年8月,市委组织部选派21名干部分别到乐成、城东、城南街道城中村改造办公室挂职锻炼,帮助破解难题。11位80后青年干部来到城南。
青涩青年如何迎战江湖老将?
王力选择了最笨的办法,厚着脸皮去人家家里做思想工作。“第一高楼”主人老赵常年在外经商,王力就到他家和他的老伴儿拉家常,讲政策。但拆迁办工作人员的身份,令赵家人对他避之不及。连续跑了一个多月,他遭受了不少冷遇。
直到有一天,老赵的妻子不慎将放在窗台上的剪刀掉进了屋外的草丛中。正巧被再次来串门的王力看到,他二话不说,跳下台阶,在及膝的草丛中摸索着找到了剪刀。由于台阶太高,他无法爬上来,只得淌过屋外的泥潭将剪刀送还给老人。看到王力满脚泥泞、瑟瑟发抖的样子,赵妻的心为之一颤,赶紧倒了杯热水给他驱寒。而这也是王力近两个月来第一次在赵家得到的“喝茶礼遇”。
这杯茶拉近了赵家与王力的距离。老赵终于肯在电话里听王力把话说下去,耐心听他讲政策。在外经商多年的老赵并非不讲道理,他告诉王力,自己当初盖房子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建最好的房子,留给子孙们居住。因此造房子时他精选了上等建材,仅房子造价就达300余万元,目前房子每年的租金就有近40万元。
拆,对于赵家而言,损失巨大。
“如果银溪路打通,以后的乐清就可以告别道路拥堵的现状,南草垟村也将从农村迈向城市。”王力的一番话,终于令心怀家乡发展的老赵点头。10月中旬,他飞回家乡,带头签下协议。生意人的大局意识和利落作风,令城南街道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们肃然起敬。
谈判签约到凌晨
拆迁谈判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场拉锯战,拆迁协议经常会在凌晨签下。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挂职干部陈渝的加入,给城南街道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增添了新的力量。学工程出身的他,擅长绘制建筑图纸,为拆迁谈判和协议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同事们只要谈一户拆迁户,就会请陈渝一起谈,帮忙制作拆迁协议,通常一户协议都要经过数次甚至十几次谈判,因此,陈渝成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里加班熬夜最多的干部之一。
通常白天在村里与拆迁户谈拆迁,做思想工作,晚上回办公室签订协议,深夜12时多回家,早晨7时许到岗,已经成为挂职工作4个多月来,陈渝的工作常态。
11月30日是银溪路拆迁工作的攻坚阶段,当天一早,陈渝便和同事们进入迎战状态。其间有户拆迁户起初不愿签协议,但看到村里其他拆迁户均已签下协议,便心有所动,但又下不了决心,反反复复谈了很多轮依旧谈不下来。凌晨2时,这户拆迁户一家老小穿着睡衣出现在谈判办公室,做最后的谈判,一直到凌晨4时多,才签下协议。这一天,参与全程谈判的陈渝回到家时,天已微亮。
拆迁工作的苦与乐,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全身心的投入,只希望为乐清城市发展和改善交通状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厚着脸皮蹭饭吃
“我过来的第一天,领导就跟我们说,拆迁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能做好这项工作,今后其他的工作都不成问题。”采访中,当被问到为什么肯到拆迁线上工作时,乐成中心城区管委会下派干部林胜建的回答铿锵有力。声如其人,他做事的风格也风风火火。
他负责的拆迁户里有位姓赵的老太太,为了拆迁的事情,老人曾做出拦截市领导车的过激行为,成为村民眼中的“钉子户”。
8月10日一到岗,林胜建就对分派下来的拆迁对象进行系统摸底,他了解到早在4年前老人的房子便已腾空,但老人后来突然改变主意,不愿拆迁,且多次上访。老人有两个儿子,姓王,和林胜建岁数差不多。于是他决定“曲线救国”,外围包抄。
老人的儿子白天上班,林胜建就天天傍晚买来菜在王家门口守着,等王家兄弟回来,他便厚着脸皮进去蹭饭。
“村民最重一个情字,我厚着脸皮来了,他们便不会把我赶走。”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林胜建说,吃饭可以,但拆迁不能谈,一谈气氛就僵持了。因此他憋着不谈拆迁,小心翼翼谈城市发展布局,和村庄发展未来,等着他们心动来问。
终于,在王家“蹭”了一个多月的晚饭后,老人的两个儿子主动找到林胜建了解拆迁政策处理问题。林胜建赶紧将早已憋了许久的话向他们介绍。
见王家兄弟仍在观望,林胜建站在兄弟的立场为他们算了一笔经济账——“4年前如果你们签了拆迁协议,这4年拿到的安置费就比现在签要多10多万元,现在不签,吃亏的还是自己。”
林胜建一番有理有据的劝导最终说动了王家兄弟,他们主动做好母亲的思想工作,顺利签下拆迁协议。
“其实很多人排斥拆迁,并不是因为拆迁不好,而是因为对政策的不理解。”林胜建说,世上无难事,只要拆迁工作人员耐心周全地为拆迁户做好政策解读,为拆迁户争取利益最大化,“拦路虎”只是“纸老虎”。
倾听破僵局
和拆迁户做朋友亦是市司法局下派干部余忆的工作秘籍。
“虽然拆迁协议签了,但我早已把你当兄弟,有问题你尽管找我。”昨日中午,乐清日报记者在城南街道城中村改造办公室采访时,余忆的电话不时响起。
这是一名拆迁户打来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说,签下协议后,家里的东西都搬好了,唯独令他不放心的是,自己常年在外经商,两个寄宿在学校的儿子,以后放假住哪里。
这通电话看起来并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倾诉烦忧。余忆却视如珍宝,在他看来,这说明通过前段时间的接触,对方已把他视为自己人。
电话通了半个多小时,余忆的午休时间告废。而这正是拆迁工作者的工作常态。
余忆并不是一个善言辞的人,这就决定了他在做拆迁工作时势必会“吃亏”,刚接触拆迁工作时,不少拆迁户会抢他的话,说的比他还多。
怎么办?
余忆并不气馁,他选择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村民老章家有4间房子涉及拆迁。余忆找到他时,老人扔下一句话:“4年前我不肯拆,现在也不会拆。”
于是余忆就守在老人家里,听老人发牢骚,分析老人不肯拆迁的原因。原来,老人早已将房子分给两个儿子,而其中一个儿子的房子刚在前些年翻新,另一个儿子在外地做生意,他担心房子拆了后,自己和在家寄宿的孙子放假没地方住。
知道症结在哪,工作就有了方向。余忆找到老人的大儿子,告知他可以对房子进行重新评估,虽然最终的结果只比此前的评估价格高了几千元,但是拆迁工作组认真负责的态度感动了章家兄弟,不久签下协议。
“其实我帮不上他们什么忙,只能倾听他们的心声。村民们都很善良,解开他们的心结,工作就能推动下去。”余忆说。
拆迁户视他为亲人
郑银是本次采访中,令记者印象最深的一位。他负责的一名拆迁户陈阿公已有80多岁。
老人说自己早将房子分给了两个儿子,拆迁的事情找他们谈。可陈家兄弟却说房子在父亲名下,要拆必须要父亲点头。
陈家大儿子在牛鼻洞,小儿子在柳市,为了做通陈家父子的工作,郑银经常一天三处跑。
老人的小儿子在柳市开面馆,郑银就跑到柳市,坐在面馆里边吃面,边等他空闲了,聊拆迁事项。一连吃了许久的面,终于做通了陈家兄弟的工作。
知道陈家兄弟和父亲住得远,很多事情不能及时照料,每逢刮风下雨,台风预警,郑银都会到老人家中照看,老人腿脚不好,在院中养了些鸡鸭,每次到老人家,郑银都会帮老人喂喂鸡鸭。
几经努力,老人终于签下了拆迁协议书,临走时他对郑银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已经将郑银当成自己的亲人,希望郑银也能将拆迁后安置工作做到位。
老人这番话,令郑银热泪盈眶。
不为人知的是,前不久,郑银的父亲突然离世,此时正值拆迁工作攻坚期,作为家中独子,他一边忙着父亲的身后事,一边赶拆迁进程,家里很多事情顾及不上,只得交由家中亲属和即将临产的妻子照料。送了父亲最后一程,三天没闭眼的郑银立即回到单位,投入拆迁攻坚战。那晚他一直忙到清晨4时,签完其负责的最后一户拆迁户。
郑银的家位于乐清老城区,正在启动拆迁工作,他没有时间为自家的事情做拆迁谈判,在连赔偿都没谈清楚的情况下便签下了字,连亲友都吃惊他的决断。
正是拆迁工作者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助推了乐清的城市发展。而郑银他们的日常工作只是乐清市众多拆迁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在接下去的一年时间里,他们将在城中村改造一线,破解城中村改造中的各类难题,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工作。
南草垟村“第一高楼”拆迁现场。记者 刘言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