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规模 增速下降 年初银行资管人对于2016年的忧虑还历历在目,这一年已近尾声。讨论了一年多的“资产荒”,未始料“资金荒”在四季度探头探脑。处于变革中的银行理财,在今年有哪些看点,明年又有哪些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1世纪经济报道将陆续梳理呈现。 无论是10月传出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测算,还是一整年都在讨论的银行资金通过委外加杠杆进入债市。理财规模一直是市场关注银行理财的首要要素。 2016年成为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拐点,几成定局。而从收益率来看,投资端收益下行远快于产品端收益下行。从产品期限来看,整体有所拉长,也反映出市场对再投资的畏难情绪。 据中债登统计,截至上半年末,银行理财账面余额为26.2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85%。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三季度末,银行理财规模约为27.1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了约14.49%,增速可以确定远远低于去年全年56.46%的增幅。 据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理财规模增速最快的平安银行也未超过30%,而其2015年的增速为130%。大部分银行理财余额增速在10%以下,负增长的也有四家,分别是工行、农行、浦发和兴业银行,对应理财余额较年初降幅分别为1.1%、1.5%、6.4%和7.8%。 12月8日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认为,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将在2016年迎来拐点,预计2017年的增速还将进一步下降。天风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则预测,2017年理财规模或大幅降至10%左右。 理财规模增速下降,内外部原因皆有之。 在潘东看来,投资超额收益来自三种可能,其一是管制套利,即利用不同监管体制无风险套利;二是风险收益,来自信用风险或者市场风险;三是来自资产配置能力。在经过大量创新之后,过去银行通过套利获取无风险收益的机会被大大压缩,加之监管风向向防风险转变,银行理财做大规模的压力不断增加。 尽管从去年开始,整个资管界都在谈论资管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但现实是,今年,产品端收益下降远不及投资端收益下行幅度。这也是为什么银行理财规模难以继续高速扩张的另一重要原因。 本报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