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港口新城
——“五市六城”建设之虹桥篇
■记者 林一笑 刘丽娟 通讯员 徐祥忠
虹桥,乐清市“一心两翼”的北翼中心,历来是虹桥片政治、经济中心。随着乐清“五市六城”建设的不断深入,虹桥立足港口新城、浙江乐清工业园区和投融资等三大平台,提出“三产南拓、二产东移、西谋提升、北重生态、中部宜居”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一心四区”发展定位。“一心”,即现代化宜居核心。“四区”,即东片高新产业园区、南片现代商贸新区、西片转型示范区、北片生态休闲区。当前,虹桥以申报小城市培育试点为契机,立足乐清港口新城、浙江乐清工业园区两大平台,全力推进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小城市建设。
虹桥,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建成区总面积19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片、9个社区、59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10.6万人。为浙江省中心镇、文化强镇、教育强镇、体育强镇、科普示范镇。
文化:底蕴深厚 人文荟萃
虹桥,一座山海相依的千年古镇,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是南宋状元王十朋的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名流,著名诗人翁卷是我国诗歌史上“永嘉四灵”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元末诗人朱希晦是“雁山七贤”之一,吏部尚书刘黻在国家危难之秋毅然携全家奔赴国难,抗倭英雄方格、赵连、崔兴名垂青史。这些历史名人身上表现出了虹桥人勤奋务实、正义耿直、居乡贤达、居官清正的传统风格。
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虹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留下了大批文物。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大乌石雷公殿戏台和白龙山石构建筑群。有红巾军起义旧址、朱质庵墓、碗窑山瓷窑址、寿宁堡、慈济桥等。
交通:优化布局 便利畅达
近年来,虹桥不断完善“三纵五横”道路框架网,推进乐清湾铁路支线、104国道南复线等重大交通工程的政策处理,全力建成虹桥与周边区域的集疏运体系。依托乐清港口新城的规划建设,布局发展以雁港公路、虹三线和104国道过境、城南大道为边界的井字形新城核心区。
虹桥凭借优良的地理优势,近年来还新建或延伸了振兴北路等十余条道路,建成了环城西路3号桥等7座桥梁,虹南大道、104国道过境段等道路顺利竣工。目前正积极谋划客货运中心、物流中心建设,聚力打造多位一体的高效集疏运交通体系。
结合港区腹地和北翼中心两大优势,进一步拉大虹桥城市框架,提高辐射和集聚能力。积极谋划港城集疏运体系建设,建成了环城北路仙垟陈段,启动了新丰桥、夏垟桥改造工程建设政策处理,打通了龙坦卡口,初步疏通了港城联动发展的动脉,为港口新城的人口集聚、商贸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补充港口运力,建成虹三线、104国道南复线、吕东路等区域性关键道路,彻底拉开城市框架。
目前全镇有省际公交线路19条、市际公交线路6条、县际公交线路9条、城乡公交线路25条、镇内公交1条,而且沈海高速在蒲岐设有出口,绅纺火车站距虹桥镇城区仅3公里,给虹桥及周边乡镇居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也给虹桥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业服务业:规模壮大 推陈出新
虹桥镇围绕商贸重镇建设目标,大力推进104国道改线和城南大道为发展主轴的港口新城核心板块建设,投资达5亿元的五星级开元名都大酒店预计明年能够进入试营业,虹桥城市综合体地块也以6.936亿元的高价出让,现已开工建设。此外,铂金首府、万清堂木雕艺术馆、虹桥建材装饰城等一批在建或已建服务业项目也为虹桥服务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该区块未来3年将形成20亿元的投资规模。城南商贸新区格局已初具雏形。同时启动了以新天地文创园、仙垟陈工业园区为样板的旧厂区、旧市场改造提升项目,通过土地滚动开发推进西片转型示范区和现代化宜居核心建设,不断进行退二进三和商贸南移。
传统老旧市场改造也在有序推进,东街农贸市场已完成改造,中草药市场,一村、三村农贸市场,四村、八村木材市场改造逐步推进。另一方面,新兴电商不断崛起,以虹兴电商园为龙头的电商企业正帮助虹桥市场向“互联网+”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特色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白龙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蒋宅、大乌石等北片美丽乡村精品线基本成型。
同时西片老工业区退二进三成果也开始显现,宝鑫时代广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天地文创园也将于年内开业。
虹桥通过实施二产向东、三产向南,改善商贸市场布局,打造品质城市中心;通过电子信息小镇建设,推动工业技术革新,集聚提升以汽车电子、精密模具为主的支柱产业,打造东片高新产业区;依托港口新城平台优势,全力推进虹桥商贸、物流及文教卫体等产业南拓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商贸新城格局,打造南片新兴商贸区;推进虹桥西工业区转型,形成服务周边镇街的新型商贸服务区,打造西片转型示范区。
产业转型:扩容提质 联动发展
在产业平台建设不断扩容提质的同时,虹桥以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深入“四换三名”、“三转一市”等工作,新增国标、行标制订企业6家、国家火炬计划6项、国家星火计划4项,合兴集团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中心,致威科技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一名,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5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增省市知名商标8枚、名牌产品11家、新产品29项,大力推进了机器换人战略,新增规上企业10家,产业业态逐渐从传统电子元器件向汽车电子、高精模具等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虹桥工业基础扎实,是传统工业强镇,拥有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精密模具生产基地等国字号金名片。全镇共有镇西工业园区、溪西工业园区、虹桥信岙山坡地工业产业园、虹桥电子信息产业园和浙江乐清工业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其中浙江乐清工业园区属省级工业园区,全镇工业用地规模达2000多亩。现在,虹桥正依托浙江乐清工业园区的扩容提升及精密模具+特色小镇创建两大契机,继续加大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提升全镇各大园区,同时引导企业走技术革新、产业转型之路。
据虹桥镇工作人员介绍,围绕工业强镇建设目标,连点成线、由线成面,整合成型园区,规划新建新型园区,新旧结合,统一布局、协调推进,不断做大做强做精浙江乐清工业园区。目前,合兴园区、信岙山坡地产业功能区所有企业建成投产,大丰项目及生命健康园配套设施更加健全,镇东电子信息产业园启动三通一平工程。同时正在加紧编制以这些工业园区为核心的特色小镇规划,在镇东形成精密模具、高新电子、汽摩配等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现代农业:加大投入 优化产区
虹桥建成了北城片、城东片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并在北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了现代化的育秧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埭川农业光伏产业园等一批新兴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迅速推进。
同时持续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等高效现代化一产平台,全镇3.5万亩农田全面改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种植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建立了涵盖1149户的农户的粮食直补网络。
围绕农业大镇建设目标,虹桥镇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相继完工高标准农田、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项目,并引导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形成了11家现代家庭农场。以此为基础,深入谋划农业电子商务、农家乐、采摘游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现已建成了埭川江南水乡创意园和欧艺农业观光园。加快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并探索“互联网+农业”的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微农场模式,打造北片生态休闲区。
环境:水陆同治 环境怡人
漫步虹桥镇东排河岸边,眼前一片绿色。岸边,“东排河绿色长廊”里,友谊树、健康树、平安树、吉祥树绿意盎然。河水碧波荡漾,阳光下的河面波光粼粼……这条曾被污染的东排河,经过整治,如今已恢复清澈,岸边景色怡人。这其实是虹桥镇以水岸同治,构建美丽水乡虹桥镇的一个景点。
良好的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硬实力,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形象。虹桥紧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将美丽虹桥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推进“五水共治”水环境提升行动,全面完成城镇污水管网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实现域内所有河流水质明显提升、所有河道两岸建成生态绿道。同时打好“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环境综合治理组合拳,过去五年,新建城市污水管网162.62公里,完成绿化面积5622亩,拆除违法建筑208.2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农村独立式污水处理工程,成功创成了省级生态镇、省级卫生镇,大乌石村被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名单。
以治水为突破口,9条黑臭河完成生态修复,高污染畜牧养殖场拆除力度不断加码,今年又拆除9家禁养区养鸭场。完成中干河里弄巷卡口政策处理工作,加大东馆原简易填埋场无害化治理力度。顺利推进环山旅游线路,建成了大乌石水乡文化生态园、溪西和瑶南水上文化公园,启动了瑶岙古文化保护工程,并以东排河绿色长廊项目为突破口加快完善北片生态休闲区。
虹桥镇还深入推进美丽乡村行动。争取创建为省级生态镇、无违建镇。妥善解决居民住房难题,启动局部旧村改造,切实开展市政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城市管理:提升品质 完善体系
此外,虹桥不断加强城市管理,积极提升城市品质。采取设立严管路、增建停车场、设置单行道、整治“四小车”、建设建筑装修垃圾中转站、加强路面施工管理等措施,新增镇内临时停车场2个,使虹桥建成区堵、乱、差、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深化素质教育,加大对中小学校的投资建设力度,推进虹桥中学、第一小学、职业高中迁扩建,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提升公共教育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标准化水平,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全面防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做优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完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稳妥推进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积极做好外来人员管理和服务。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逐步完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机构养老等不同层次结构的养老体系,尝试推进养老机构社会化运作。健全社会保障网络。全面落实扶持创业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和条件,积极开展人才引援和就业安置。完善社会保障,做好城乡医保与合作医疗的整合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受益人群。做好低保和低保边缘人群生活保障工作,加强救助规范管理,提高救助保障水平。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救助机制。强化社会综合治理。
同时,深入开展“平安虹桥”建设,“四网合一”管理模式和“一三五”应急体系不断完善,严格落实平安创建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实现了出租房和流动人口管理全覆盖,消防安全和安全生产隐患得到有效防控,。
加强城镇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专项治理,建立出租房登记准入制,强化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运用法治思维不断加强基层矛盾纠纷及信访化解,有效改善了社会综合治理环境。
本版摄影:江纪国 胡林瑜 胡安芬 陈秋鹏 林美真 谢作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