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乐清81件宝贝在“一普”成果汇报展上亮相 ■记者 徐琴微 历时近四年的乐清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简称“一普”),摸清了乐清市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 为了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文物“活”起来,12月2日,“乐邑嘉藏——乐清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汇报展”在市博物馆举行,以图文和实物的形式展出81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物,其中有47件是第一次公开亮相。这次展览展现了乐清市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成果,让市民进一步了解乐清的文化历史。 据悉,这次展览由乐清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文广新局主办,市博物馆承办,展期将延续到2017年1月12日。 当天还向乐清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赠送了《乐邑嘉藏——乐清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汇编》。 据介绍,乐清市举办“一普”成果汇报展和出版“一普”成果汇编是全省“一普”工作开展以来的首家。 40多件“宝贝”首展 走进乐清市博物馆展厅,“吴带当风”“玉之美者”“河滨遗范”“乐邑石语”“琳琅杂项”“炼之典雅”六大主题展现眼前,以乐清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取得的成果为主线,展出的书画、玉器、瓷器、石器、民俗器物和青铜器等各种文物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为参观者揭开神秘的乐清古老文明。 文物大多深藏库房,普通民众平时难以接近。“这次机会真的很难得,展出的81件文物中有47件是第一次亮相,大部分为国家二三级珍贵文物,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各种磨制石器,商代、战国的铜锛,东晋瓯窑青瓷卧羊,周昌谷的《留得残荷雨声》《江南春笋轴》等。”乐清市“一普”工作队队长、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开阳说。 “这是商双面弧刃弦纹青铜斧,是白石杨柳滩出土的文物,工艺精湛。”听着讲解员的解说,一批闻讯来参观的文化学者和文物爱好者看到青铜斧保存基本完整,斧身两侧逐渐内凹呈束腰状,双面斧刃,饰凸弦纹,斧表有铜绿锈。“商代时乐清就有这么精美的器物了,看来当时的乐清不是蛮荒之地,也有文明啊!”有参观者有感而发打趣道。 乐清市建设路小学的30名学生当天也来市博物馆先睹为快,他们三五成群围着文物“研究”,第一次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的“宝贝”,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 乐清市建设路小学大队辅导员叶朝海老师说:“我们学校比较重视乡土文化教育,孩子们这次接触到这么多书本上看不到的文物实物,对他们触动很大,也很感兴趣,有利于他们深入了解乐清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近四年普查使每件文物都上了“户口” “这个东晋瓯窑青瓷卧羊是修路时在一座晋墓里出土的,有缥瓷特征,青中带绿,绿中泛白;这块石斧是我在一个农家征集过来的;这尖尖的清回纹竹木帽笼做工精巧,里面是放红缨帽用的……”2013年4月起主要负责“一普”的工作人员,说起展厅里的一件件文物,如数家珍。 据副市长方青介绍,乐清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文化传承的城市,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文物特色鲜明,有白石杨柳滩新时器时代的历史物证,有宋明以来文风兴盛的实物资料,有山海文化交融的遗迹遗物,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戏曲艺术品及人文文化的丰厚遗存,散落在各行业、各单位,私人手中的文物更是数量庞大,这些都是支撑乐清市未来发展十分珍遗的社会文化财富。 “很多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文物普查队员告诉乐清日报记者,多年前为了征集到大荆的一批金银器具,他们跑了15趟路,磨破了嘴皮子。在镇安的农村,他们找到了一张清代的床,可那里没有公路,只能先借来板车拉,再用拖拉机运到大荆,再用货车运回来。还有一次,他们清理发掘了一座东晋砖室墓,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碎成几十块碎片的东晋连珠纹点彩鸡首壶进行了修复。 为全面摸清乐清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情况和保存现状,乐清市于2013年4月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量身高、测“三围”、称体重、判断“年龄”、记录“健康”状况,经过各部门和文物普查队员近四年的共同努力,普查在乐清全面铺开,覆盖了全市590家国有单位,包括78家机关单位、396家事业单位、101家国有企业等。截至目前,4323件/套文物全部登录,包括年代、命名、重量、尺寸等14个指标项,还进行归类、拍照、测量、采集和审核,使每件文物“入住”数据库,有了“身份证”。 经过两年多的编辑整理,乐清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汇编——《乐邑嘉藏》也已编辑成册出版,收录其中的很大部分文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目前国家普查办正在建设服务平台,将集中展示‘一普’成果,不久的将来,通过三维数字化的方式,不仅可以看到博物馆展出的文物精品,还可以看到‘深藏’在库房里的宝贝,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文物的了解和认识,让藏在‘禁宫’中的文物真正活起来。”周开阳说。 新石器时代磨制三孔石犁 西周酱釉双系陶尊 东晋瓯窑三足青瓷砚台 东晋瓯窑青瓷卧羊 五代瓯窑堆塑盘龙青瓷瓶 市民观展。记者 刘言勇 摄 影像采集。市博物馆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