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以全国文明镇创建为总抓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温州市文明村10个、省级文明村2个以上。
全力打造“一网两微一刊”媒体融合矩阵,积极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努力将柳市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传统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强大动力。
持续开展“最美柳市人”等系列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大力推进乡贤文化和村风、家风建设,培育知荣辱、讲正气、甘奉献、促和谐的社会新风。
实施平安强基战略
致力保稳定、促和谐
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深化“法治柳市”建设。
健全社会普法教育工作机制,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价值导向。
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针,建立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权力依法运行。
切实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资源、理顺沟通机制、提升执法效率。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
致力兴产业、聚合力
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千秋基业,民安为重。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补齐发展短板,保障基本民生,让全镇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精髓和灵魂,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柳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
平安建设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柳市繁荣的基本前提。
1
2
3
实施民生共享战略
致力补短板、增福祉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全面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推进市民体育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一批现有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五年内再完成178个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突出交通先行,以电器城大道、柳青南路延伸、溪桥路西延伸等工程为重点,加强镇域各组团快速通道建设;以乐柳公路、228国道、交通S2线等工程为重点,不断提升柳市对外交通的区域地位;以长江路、环城东路等延伸拓宽工程为重点,完善微循环,提升道路网络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加强公共停车位建设,探索推进公交改革,加快建立全镇范围内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构建便捷的公共交通环城体系。
1
2
3
1
2
3
4
敢向涛头立 勇做弄潮儿
柳市镇打造“全面小康标杆镇 业强宜居小城市”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智慧化体系。
深化“平安柳市”创建,紧盯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网络社会,实行“智慧防区”管理,推进社会化视频补盲工程,构建社会化视频监控“天网工程”,构筑一体化、全覆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警灯工程”,显著提升路面见警率,并依托志愿者“十百千计划”,建立完善“警民齐联动、社会共参与”的大巡防机制,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
加强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矛盾风险排查机制,深化“大调解”工作创新,加强社区、村居人民调解组织队伍规范化建设,确保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继续完善“一三五”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公共安全监管,突出校园、车间、出租房等重点场所安全防范,大力推进消防、金融、民族宗教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完善社会治理“一张网”体系。
按照“优化强化、一员多能、综合运用”原则,试行“双网格长”制,推广“一格多员”,精简整合网格员队伍,健全人、格、事对应的责任体系。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通过线下采集社会治理信息,线上分流处置事件问题,做到线上线下工作联动,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的基层社会治理目的。
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发展。
打造以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工艺美术为特色的省级非遗主题实验小镇,为工艺美术产业搭建一个集生产、展示、销售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平台,最终实现文化购物、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整体协调发展。
加快一开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实现一期开园,二期竣工并投用。以“国家特级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创建目标,全面加强柳市文化中心的运营和管理,使其成为功能突出、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柳市文化旗舰”。
深入开发文化资源和品牌。
完成柳市镇志的编撰,在共同的历史和风俗中梳理出传统“西乡文化”的体系脉络;
落实柳市电气文化的系统收集整理工作,提升中国电气文化节的文化品位,从传统和现代两个层面凝炼柳市独有的区域文化内核。
在进一步扩大“柳川杯”声乐比赛和“柳川书画”影响力的基础上,创立“柳川杯”系列文艺大奖赛,提高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具有柳市特色的“百姓舞台”。
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各项工作。
加快市三医迁扩建工程。
巩固省级卫生镇创建成果,争取到2019年创成国家级卫生镇,到2021年达到省级卫生村的数量超过50个。
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投入,推动重大疾病综合防控,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优生优育服务,稳步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探索和推进居家养老等切实有效的养老服务措施。
健全完善慈善体系,提高扶贫工作水平,强化扶贫精准性。
切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加快村级生态公墓建设,力争2018年建成镇级公益性骨灰堂。
全面提升教育工作水平。
加大教育资源建设投入力度,在柳白新城内新建一所小学,在柳市老城区、黄华、七里港等片区各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新办合格的民工子弟学校6所,并以柳中和柳职的迁建为契机,进行一次全面的校网布点优化。
探索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深化教育领域制度改革,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名培育工程,打造一支适应柳市发展需求的教育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