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3  4  
随意所适
美景与诗歌相融
绘本版“三言二拍”
铜火箱
泥火炉
开启六十年校史大门
翰墨飘香校园
艺术滋养心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铜火箱
泥火炉
2016-12-02

    铜火箱

    泥火炉

    ■徐百玖

    铜火箱、泥火炉(又称泥火坛、泥火缸)都是远去了的取暖用具。当初,等级不同,身价也不同。旧社会,在那寒冷的严冬里,只要随便到集镇或农村去转转,就会发现提铜火箱和捧泥火炉人群的各种不同面影。用不着以话语去对接,就可以一目了然,断定这些人家富有或贫穷。

    上了年纪的人,都清楚地记得,当年这小小的取暖工具,却反映了社会的面貌,把人们的形象勾勒得明明白白。那些提铜火箱者,约占人群的百分之几。由此可见这取暖物件的昂贵地位了。事实就是这样,当年一户人家,要是有只铜火箱,那是了不起的事情。人们都会投去羡慕的目光。在过去,穷苦人是买不起铜火箱的。那时一只铜火箱,价值相当于现在的四五百元钱,而且市场上还买不到这东西。

    铜火箱造型小巧玲珑,样式多种。长的、圆的、高的、矮的,还有的雕花刻字,非常可爱。取暖安全舒适,恰像一只小玩具。富有人家,用铜火箱取暖,表现了一种与人不同的风度和气魄。铜火箱成了一个人的金名片。“火篾当灯照,火炉当棉袄。”才是广大穷苦人严寒过冬的真实写照。

    从铜火箱的脉络看过去,那另外的一侧,就是泥火炉一类的。“长夜难明赤县天”。当年的贫苦人,在寒冷的天气里,家中有只泥火炉取暖,也算是不错了。“北风那个吹呀,雪花那个飘呀!”穷苦人面带愁容,烘着泥火炉过冬,心里有一种难言的酸苦。用不着多说,这泥火炉装柴炭余火取暖,引起火灾,造成的灾难并不少。

    今天,人们已彻底地远离了火炉取暖的日子。铜火箱也好,泥火炉也好,统统成了一种忆苦思甜的古物,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电器取暖设备了……

    铜火箱。(本报资料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00005 铜火箱
泥火炉
2016-1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