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式苏:吾瓯当推黄胥庵 ■郑金才 黄式苏(1874—1947),谱名君任,榜名式苏,一字仲荃,别署胥庵,晚年改名迂,别号迂仲、迂叟,曾用名仲蘧、沤簃、式胥、仲吹等。乐清象阳镇高园人(今象阳镇高后村)。祖父黄梦香,字昆南,例贡生。《乐清县志》载其传略,云“时邑中诗学久衰,梦香与其师大椿起而振刷之,遂为骚坛主盟。家富于赀,所居有小楼三楹,聚书万卷,覃研铅椠,超然物外,望者羡为神仙中人”。此即名为“古香楼”,榜额为“咸同诗雄”江弢叔所题。父芝瑞,字春圃,居长,与二弟晓笙同岁入庠,继秋闱败北,遂无意进取,里居课子。后挈式琳、式苏两子就试郡城,竟得病逝世。后由其三叔黄鼎瑞(菊襟)全力培养,黄鼎瑞系光绪乙酉科举人。曾任梅溪书院山长,式苏随侍在侧,课馀诱导诗学,诗艺渐进。十七岁即以诗文联语著称,为名儒陈介石所器重。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三十一年应黄绍箕之邀到北京编书局任职。次年九月随陈介石至两广方言学堂任教。后应云南提学使叶尔恺之请入滇助理学务,途遇兵警折回,沿途所写诗篇甚多,与朱鹏及叔父黄鼎瑞合撰《台江骊唱 天南鸿爪》。先后参加光复会、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宣统元年(1909)浙江咨议局成立,被举为议员。清末投身温州新式教育事业,担任温处学务分处编检部副主任、温州师范学堂监督。宣统三年武昌首义,四方响应,而温处兵备道郭则法态度暖昧。黄与郭有同年之谊,当面晓以大义,喻以利害,郭始交卸兵权,避免一场流血斗争。一九一二年任长林场盐事长。一九一三年任浙江遂安县知事,一九一五年改任福建泰宁县知事,捐俸倡修宋李忠定(李纲)祠和明画网巾先生墓道,表彰贤哲,激扬忠义。一九一八年,调任宁德县知事,于劝农、兴学、恤灾、禁烟等事均卓有成效,省方考核有“勤政爱民,颂声交作”评语。一九二二年,卸任离境,当地男女士民夹道相送,其清廉方正传为美谈。一九二三年,辞官归里,家徒四壁。一九二四年被推举为浙江省自治会会议代表。一九二七年,协助洪式闾接收英人在杭州办的广济医院。一九二八年应姚琮之聘,离杭去宁,就首都警察厅秘书。一九三五年,应聘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委员。一九四七年病逝于家。 「才情」 黄式苏斋名始为南浦别墅,后更为慎江草堂,由马一浮书之室内壁张,曾作诗《乞马一浮书慎江草堂四字,除夕张之寓壁,口占一绝》:“珍重求书意亦痴,十年未办买山资。草堂自笑今何在,独坐空斋自祭诗。”黄式苏毕生寝馈于诗,自号“诗淫”。黄式苏有“嗜苏”之癖,顾其名“式苏”,实含以苏东坡作式之义。对“苏诗”则烂熟于心。黄式苏诗最得力于苏东坡,而兼蓄杜甫之味。早期《挽赵星桥茂才》《庚子感时》《题<戊戌政变记>》等作,不稍讳饰,忧国悯时,沉郁顿挫,见者惊叹。 其有山水癖,携侣遨游,具胜情也。奇景幻相,足以游目骋怀。俯仰心期,苍凉今古,乃至刺国政,叙掌故,笔力恣肆,一一寓之于诗。此类记游诗,清醇雅健,擅于用典,且用典落落大方。佳篇如《春明杂咏》《越中杂诗》《徐州杂诗》《金陵杂诗》《登泰岱作》等,尤以《扬州杂诗》传诵一时。 黄式苏诗亦擅长翻出新意,不落俗套,语言幽默活泼。如《复戡书来问讯近作戏酬》:有人夜半负山去,驱使桐严落纸飞。只恐龙湫同被劫,苦思雁荡未能归。书来翻问有诗否,别后深知羁宦非。鹏也无厌搜句尽,肯留待我遂初衣。 黄式苏才气过人,好作古体,所作豪宕奇纵。集中佳作如《二哀诗》《寒食游江心寺,次符笑拈丈韵》《还砚歌》《除夕沪上作》《湖上谒白苏二公祠》《九日醉歌送复戡之兰溪》《谒明画网巾先生墓》《忆雁荡并怀蒋叔南,戏为此歌》等篇。故俞春如在《春庐诗话》云“其古体如《嘉禾道中》等,皆才气横溢,入之杜少陵、苏东坡集中几乎不辨楮叶”。民国七年(1918),普济轮船失事,徐班侯遇难。惊传远近,黄式苏时任福建宁德知县,闻噩耗,即赋长诗追悼徐班侯及同难诸乡贤故旧。此诗时载《瓯海公报》,全诗六百七十字,漾字一韵到底,哀恸悲咽,一气呵成,功力甚伟,传抄一时,此实为徐定超悼词中之代表作,人称史诗也。抗战时,黄式苏抚时感事,怜河山沦陷,作时代悲歌,慷慨抑塞之气,成于境而发于心,饱含无限爱国精诚。且笔挟风雷,对政海暗潮辛辣讽刺,入木三分;对历史进程中大事,记实逼真,立论确切。如《迁都重庆感赋》《都城不守有作》《鹿城即事》《西望》《一电》《寇退郡中油铁劫掠一空》《避地》等诗,寄慨百端,有馀恫焉。其中以《河决纪事》《哀长沙》两律影响甚大,《河决纪事》诗云:“中原血战阵云屯,谁决黄河波浪翻。直以苍生供鱼肉,妄思狂寇阻狼吞。人言塞马庸非福,我痛泽鸿终是冤。不死兵戈死洪水,神州浩劫竟何论。”读后使人掩卷太息。 黄式苏满怀爱国之心。七十述怀,字字血泪,渴望抗战胜利之心跃然纸上:“弹指归来六载过,惊看东海日扬波。九州破碎无完土,万里纵横遍枕戈。凭仗诗篇吐肝胆,摩挲泪眼望山河。放翁家祭终虚事,忍死须臾待凯歌。”后抗战胜利,黄式苏喜赋《感事》,内一首云“老来喜见九州同,忍死须臾望不空。笑比放翁我何幸,无烦家祭告平戎”。 「评价」 黄式苏诗向为人推崇,近代诗坛巨擘陈衍编写《石遗室诗话》及《近代诗钞》,均收录其诗作。誉为:“诗笔雅近香山,《北征》《二哀》诸长篇,皆清真可诵。”瑞安姚琮说:“吾瓯诗人继孙太仆而起,当推黄胥庵。”平阳刘绍宽则说:“君则境愈拂而词愈婉,情愈切而语愈真,一异乎矫激意气者之所为,非有得于中而讵能然也。”当代陈声聪又将其诗作采入《荷堂诗话》,并在香港报章评介。陈声聪在《兼于阁诗话》中评其诗:“参以宋人清质之语,用典使事,落落大方。”近年毛谷风选编《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历代五绝精华》《历代律诗精华》《近百年七绝精华录》及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百年闽诗》,均载其篇什,实脍炙人口。郑逸梅读《慎江草堂诗》后在短简中说:“拜诵一过,觉艺芳独漱,无语不韵,为之欢熹纫佩,情乌能已。而同道孝思不匮,尤足致敬。”周退密读后说:“集内各体具备,不论近体古风,均与世道人心有关,杜陵诗史,又复奚疑。第六三页普济轮在吴淞口外被撞沉没长歌纪哀一首,惊心动魄之作,又一篇汪容甫之《哀盐船文》也。其他山水登临之作,缒幽凿险,方诸谢客,诚未多让,钦佩奚似。”佳评甚多,足见诗之高标独出矣。以至于南怀瑾先生一九八六年在台湾写信给朱璋先生打听“黄仲荃先生诗集,如出版,代购一二部,我将为举赠宗武兄一部,以志乡情。但此书宁可购买,价格多少,我必寄去。因彼此忝为文人,均知书生印书艰苦,故我平生宁可买书,不愿向人乞赠也。” 「著述」 黄式苏的著述,其生前已印行有: (1)《台江骊唱》《天南鸿爪》合为一编,由黄鼎瑞、黄式苏、朱鹏合撰,于光绪丁未(1907)出版,系黄氏家刻本。 (2)《慎江草堂诗》,民国甲子(1924)黄氏排印本。 (3)《清波鸥舍诗草》,民国辛巳(1941)东瓯油印本。 上列《清波鸥舍诗草》,温州图书馆有目无书,其他图书馆亦无藏。关于《慎江草堂诗》除了一九二四年刊本外,还有以下刊本:一、《慎江草堂诗续集》,由其子黄素毅率外甥洪锦冠、长侄黄育宁搜校,起乙丑(1925)至丁亥(1947),得古今体诗三百三十馀首,系一九八〇年油印线装本。 二、《慎江草堂诗钞》,将前刊正集合并,重经审录订正,由黄素毅主其事,计各体诗七百四十六首,于一九八六年付印,系铅字本。三、《慎江草堂诗》,时黄素毅已入垂暮,由黄氏之孙育清总其事,外侄孙张炳勋襄助,将漏刊补入,冀成全璧,于二〇〇三年铅印出版。另外还有《慎江草堂联语汇录》,由其长孙毓宁倩人誊正,于一九九○年油印。 二○○九年四月线装书局出版了《黄式苏集》,此书由张炳勋先生编注。张先生以著者自订诗集等为底本,广事辑佚,蔚为大观。诗正集四卷、续集四卷之外,补遗多达六十余题,是现在黄式苏诗集最全的版本。 黄式苏一生清贫自守,晚年不问外事,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廿六日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四岁。丧礼隆重,祭幛、挽联极多,其中一联概括了其生平:名寿千秋数卷集;风清两袖十年官。 黄式苏像 王建秋 作 「诗选」 黄式苏诗歌选读 吴楚东南一水宽,孤亭突兀俯奔澜。 直愁风雨将飞去,长使江流作怒湍。 门户洞开天堑共,英雄淘尽浪声寒。 漫夸形胜龙蟠旧,脚底波涛已怯看。 ——《登燕子矶望长江》 鸿泥两世亦前因,流转天南又此身。 见说能诗闽士健,朅来试吏汉仪新。 一官写意宁嫌小,四海论交喜更亲。 他日倦游便归去,东坡多事誓江神。 ——《将之闽中留别同里诸子》 故人十日好山居,坐拥连城快不如。 惆怅匆匆又行役,秋风未暇问鲈鱼。 旧雨尊陪今雨开,座中谁是少年才。 如何亦别杭州去,从此云居懒再来。 ——《送贞晦、曼青赴沪》 到此诗魂尚可招,千秋终让此堂高。 护持泉石翁宁醉,谈笑杯觞客亦豪。 香火犹教崇异代,青山依旧向吾曹。 劫馀何处留真赏,多少楼台没野蒿。 ——《平山堂》 劫馀池馆喜犹存,衔木支巢有旧痕。 未敢秋风嫌厦小,不关暮雨觉庭昏。 排除书卷难消日,俯仰祠堂独怆魂。 借得一枝容憩止,绿阴匝地懒开门。 ——《移居浙江会馆漫成题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