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3  4  
随意所适
美景与诗歌相融
绘本版“三言二拍”
铜火箱
泥火炉
开启六十年校史大门
翰墨飘香校园
艺术滋养心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随意所适
2016-12-02

    随意所适

    ■滕万林

    前不久,在我的“随意所适”书法展学术座谈会上,马亦钊先生曾说:“展览的题目,不知道是谁选取的,很好。‘随意所适’,我看他写的时候很轻松很放松,确实是随意所适……写字应该是这样的。”马先生的话说到了点子上,令人感佩。我当时也想补充几句,因考虑座谈会时间匆促,也就作罢。近日偶尔想到,这个问题似乎还值得一谈,于是就写下这篇补说。

    “随意所适”这四个字,是我多年前读东汉文学家、书论家蔡邕《笔论》时,从中摘取来的。《笔论》一开头就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意思是说,作书首先要放松精神,然后下笔才好;若为俗事所逼迫而勉强下笔,即使用的是上好的中山兔毫笔,也是写不好的。这说的是关于书法创作应具有的精神状态的问题。

    紧接着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说的还是创作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但已进了一步,已进入构思阶段,态度很沉静、专注和敬业。而其中“随意所适”四字,说的是构思的内容,包括:想写一幅什么内容的书法、采用什么体式、使用什么字体;进而还有如何结体、用笔、章法等问题;一概都应做到听其自然,随意地到达应到的地方,适可而止。按此而行,那就没有写不好的。这个看法,后来被王羲之所继承。王在《书论》中写道:“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这“未作之始”的“结思”,我看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构思”或“腹稿”。看来,古人作书是作兴构思“打草稿”的。

    蔡邕的“随意所适”,谈的是书法的创作构思,还未明确谈到临场创作的问题。我看,唐代大书论家孙过庭《书谱序》中所说的以下几句话,正可拿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初为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达易险之情,体权变之理。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前一个引号内的话,是说书家经过三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达到了融会贯通,人书倶老的境地。后一个引号内的话,说的是创作时达到的景况:下笔合乎夷险、权变之理。像人的动作、语言一样,无不合情合理。这还只是就一般的创作情况而言的。在孙过庭看来,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好厉害!笔头要能发挥无穷的变幻,写出合乎情调的作品。心与手是统一的,心想即是手作,手作即是心想;什么规则法度都已置之度外。这是何等高妙玄虚的境界哦!记得苏老夫子有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可谓深谙此道之言也!

    从“随意所适”的构思,到“无间心手,忘怀楷则”的创作,这是一种何等高妙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很难。在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也难得有几个人能够达到。写《兰亭序》的王羲之,写《祭侄稿》的颜真卿和写《黄州寒食贴》的苏东波,几乎众口一词受人首肯,而好多名见史册的书家,还免不了要遭到后人的非议。至于我辈凡夫俗子,苟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止”,也就不错了。

    基于以上认识,20年前,我还请篆刻名家杨坤炳先生刻了一枚“随意所适”的压角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00005 随意所适 2016-1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