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活昆剧的“幕后功臣”
乐清籍作家郑伯永和昆剧《十五贯》的故事
■徐宏图
今年是昆剧《十五贯》成功改编演出六十周年。1956年5月,浙江昆苏剧团据清朱素臣《双熊梦》改编的《十五贯》晋京演出,一炮打响,得到全国文艺(戏剧)界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以《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为题发表了社论。《十五贯》的诞生,为我国现代戏剧史写下光辉的一页。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许多人在幕后为它无私奉献。其中功勋卓著者,除主持者黄源、执笔者陈静外,当数乐清人郑伯永。
参与改编
在改编工作中,郑伯永主要是确定主题思想与故事情节两个方面。关于主题思想,他听从黄源的建议,先去剧院观看浙江昆苏剧团正在演出的《十五贯》,同时重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再参看《十五贯》演出本,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然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整理小组的讨论会上提出与黄源不谋而合的意见,最后将本剧的主题思想定为“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作风和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这是从戏的本身提炼出来的。对此,黄源非常满意,说:“要改编《十五贯》,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郑伯永,他欣然接受了任务……和他商议改写《十五贯》的主题思想和改编方案,效果很好。”关于故事情节,除了改“双线”为“单线”外,再经过删除,全剧定为“鼠祸”“受嫌”“被冤”“判斩”“见都”“疑鼠”“访鼠”“审鼠”八出。
事后,黄源说:“这是我和郑伯永同志共同议定的方案,其中哪些意见是谁提出的,记不清楚,我只记得况钟踏勘被杀的尤葫芦家,我主张把过于执加进去,陪同况钟踏勘,形成在踏勘中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和作风。郑伯永同志赞同我的意见,并且把这场面处理得非常微妙和合理。伯永同志注意把调查研究具体化,他在第一场戏中,就安排了半贯钱落在床底下,又有一只木匣子,况钟在踏勘中查到这半贯钱和一个里面放着一副灌铝骰子的小木匣,才查到娄阿鼠身上。《判斩》中突出况钟的笔,三起三落,都是他精致的安排。”
具体执行
改编方案确立之后,具体执行者与组织联络者正是郑伯永。
首先,落实剧本改编的执笔者。根据省文化局副局长陈守川的推荐,浙江越剧团的编导陈静是最佳人选。可该团领导为了本位利益,听到要借用陈静到昆苏剧团工作时颇有意见,说:“昆剧又不是我们越剧团的工作,管它作甚?”经郑伯永亲自做了工作之后,才同意借调。同时借调的还有舞美设计裘云飞。
其次,落实彩排。黄源要求边改边排,改好二出,彩排一次,在彩排中,再提意见,修改。黄源回忆说:“彩排时,郑伯永和我坐在一起,有什么改动,他笔录下来,见于修改稿上。他在1955年12月12日印出整理初稿本,经过一再修改,彩排到1956年l月21日印出整理本。于是全剧彩排,请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兼省长沙文汉审阅,他又是省委分管文教部的。沙文汉阅后,非常高兴,批准公演。”
第三,解决剧团的经济困难。为了集中精力排练《十五贯》,昆苏剧团必须停止日常演出,演员的生活来源成了问题。为此,郑伯永于编演《十五贯》最紧张的关头,先后两次向省委宣传部要来两笔钱,作为补贴发给该团,并亲自送到位于湖滨路蔡同德的剧团团部。
奉献点子
在边改边排的过程中,郑伯永提出了好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其中最典型的有两处:一处是剧中人过于执的造型与表演,彩排时沿用旧本以“丑”角应工,勾“三花脸”,即在鼻上涂白粉,显然把他当作反派人物,有如传统戏中的“瘟官”。郑伯永觉得不妥,认为过于执作为主观主义者,虽然典型,但还是思想方法问题,当时党内犯这种毛病的人不少,用涂白粉来丑化他,反而失去教育意义,可否改用“末”角饰演。黄源听了颇觉有理,便立即采纳,尽管这刻正值正式试演审查之时,观众已开始入席,但他还是通知扮演者朱国梁,改“丑”为“末”。朱凭他深厚的功底,得心应手即兴式改动了表演,引起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今传为佳话。
另一处是关于场面摆设,郑伯永认为《见都》一场的“审堂”布置是正中放着案桌,过于执审堂时是这样,后来况钟审堂时及况钟见周忱,都是这个场面,从舞台场面看显然过于单一乏味。他建议,演《见都》时,增加一个客厅,让况钟坐在客厅里焦灼地等待接见,再进入内室会见。这就有戏可做,使官僚主义的形象更加突出。他的建议得到黄源及其他整理小组成员的支持。经这么一改,这场戏演得令人叫绝。夏衍撰写的《论〈十五贯〉的改编》一文,称赞这场戏是“真真懂得戏剧三昧的艺人们的绝顶聪明的杰作”,称其有三大特色:一是加强全剧的紧张气氛,描写了官场习俗;二是刻划了周岺的骄慢,和况钟的性格作了鲜明的对比;三是剧情至此如“盘马弯弓,满而不发”,使观众凝神屏息,等待着事态的发展。此外,郑伯永还就台词的通俗化、采用幻灯字幕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备受磨难
郑伯永从不居功自傲,《十五贯》在杭州、上海走红后,又应邀到北京演出,黄源希望他带团进京。他见荣誉即让,推荐时任省文化局副局长的陈守川带团赴京。剧团载誉归来后,他以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实现自己的宿愿,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了,于是向黄源提出辞去文教处处长一职。由于他是黄源得心应手的好搭档,黄找不到第二个人代替他,始终没有同意。
未料次年即1957年,遇上了“反右”风暴,黄源被划为右派,降五级;郑伯永则被划为极右派,降六级,一家七口被遣送原籍乐清农村监督劳动,干起耕田、养猪等重活。不久患上肝炎,直至肝硬化,于1962年不幸离世,享年仅42岁。黄源闻讣,痛心不已。
1979年12月,昆剧《十五贯》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黄源将收到的再版稿费,悉数寄给了郑伯永的家属,以解其经济上的燃眉之急。黄源晚年在病重期间仍然心系伯永,撰文说:“他是我改编《十五贯》的最好的合作者,《十五贯》的改编成功,归功于郑伯永同志。”
如今,郑伯永早已得到平反纠正,浙江省文联还为他开了隆重的追悼会,他为之呕心沥血的《十五贯》也早已在1979年复排演出。
今年五月,正值昆剧《十五贯》成功改编演出六十周年之际,浙江昆剧团又重排此剧再度进京献演,受到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
链接
郑伯永(1919—1961),笔名夷夫,温州乐清人,文学家、作家。早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历任浙南纵队温州前线政治部主任、浙南特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解放后曾任温州地委宣传部长、温州日报社长,后自动离职,于1953年调至上海中国作家协会华东分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与黄源过往甚密。1955年随黄源调浙江,黄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后改文教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郑任宣传部文艺处长兼文联秘书长,彼此相处更洽。是年11月,黄源决定组织力量改编《十五贯》,郑伯永即成了他绝佳的副手,二人分别担任“《十五贯》整理小组”正副组长,成员有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等。事后,黄源一再称赞郑伯永在《十五贯》改编中发挥了“特殊贡献”。
苏戍娟冤情被释。
昆剧《十五贯》剧照。来自网络
熊友兰受冤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