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今年,大荆镇确定对85家铸造企业进行全部淘汰拆除,涉及拆除面积共50.2万平方米。昨天,大荆迎来了体量最大的拆迁日,当天拆除约2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11月23日《乐清日报》) 大荆镇的铸造业起始于明朝初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就地取材,利用山区丰富的木炭资源和民间的废铁铸造铁锅、(灶)罐、犁头、耙齿等铸件。二三十年前,大荆的铸造业随着民用建筑广泛采用铸铁下水管道而非常火爆。那时,大荆的街头巷尾,到处是铸铁产品,“冲天炉”更是遍布全镇。这个产业给大荆片区带来了工业化革命,但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极大破坏。荆山荆水,承受不起铸铁业的火光粉尘、烟雾臭气。很快,这个产业在十多年前遭到了公众的反对。各种举报上访,各种提议案,都指向这个产业,一时,其存废成为大荆这片土地上的持久博弈。 在铸造业转型问题上,连续几届大荆镇政府都被放在了民意的烤架之上,经受来自各方的压力。据2011年6月27日《乐清日报》报道,当年6月,乐清市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对大荆片区铸造业深化整治的情况,铸造业的整治时间表已经排定,分两批对大荆铸造企业进行关停。但有人提出,整治是应该的,但要给企业一个缓冲期,让企业把外债收回来。建议关停的时间延迟一两年。但另一位人大代表认为,应该立刻整治,再也不能拖延了,粉尘与有毒气体会影响大荆中学学生与当地居民的健康。从这些对话中可见,大荆铸造业的整治压力之大。 五六年来,大荆铸造业一直在整治,一点点地腾空,一点点地拆除,整治的消息不断地见诸于媒体,但有些遗憾的是,直到现在,这个难题才被攻克。 今天看来,这场漫长的拉锯战,值得很多人反思。一个与现代发展理念完全背道而驰的产业,一颗附着在环境肌体上的毒瘤,竟然那么难以去除,这里肯定有着管理的问题,也有着监督的问题。明知这个产业不可为,还要继续而为之,大荆铸造业一直处在挣扎与喘息状态中。整治者很累,办企业者也累,老百姓等得更累。 整治越受到干扰,大荆铸造业的转型越显摇摆。现在转型也不迟,但反思转型历程,是不是最佳时机在更早几年的时光?在服务业、生态产业上做文章,大荆的起步并不见得比周边地区要早。守着好山好水,却被铸造业污染,是不是发展眼光出了问题?如果说,对环境的污染是误苍生,那么对发展方向的判断失误,是误自己。 早拆早转型,意味着早超生。大荆铸造业如此,其他落后行业落后产业也如此。转身没有什么可怕,安全发展才是王道,告别带血的GDP势在必行。还当地人民洁净的天空,也是从消孽到造福的升华。 早拆意味着早转型 请漫画作者联系本报,以便奉上薄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