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3  4  
八百天做张仿古木床
谈史论文 状元故里
云浦桥
白石翰缘 中雁风韵
佳酿糯米酒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八百天做张仿古木床
老木匠兑现40年前对老伴的一句承诺
2016-11-25

    八百天做张仿古木床

    老木匠兑现40年前对老伴的一句承诺

    ■记者 朱琼洁/文 刘言勇/摄

    “别心疼,以后我做一张好点的床还给你!”40年后,翁垟镇雪湾村67岁的李永武戴着老花镜,呕心沥血800多天,精心打造了一张花梨木三退帐檐庭床,兑现了当初卖掉家里一张老式床时对老伴的承诺。

    李永武成功制作了三退帐檐庭床的消息传开后,在亲朋好友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好奇的人们络绎不绝,前来欣赏这件精心打造的杰作。

    榫卯结构不用钉

    在十来天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乐清日报记者慕名来到李永武家,看到这张端庄秀气、精雕细琢的床放在大厅一角,处处流露着复古气息。这床还没上漆,呈木头的原色,但雕刻已基本完工。“乐清的木工活工序繁杂,从制作到雕刻再到上漆,都有专人分工。”李永武介绍,这雕刻是他拜托老朋友做的,现正琢磨着上漆的事。

    这床总高240厘米,正面宽270厘米,侧宽230厘米。它有12腿10柱、床周有围、上方有顶、顶下有檐,底下还有高19厘米的脚踏板。细细观摩,发现前后三退,两侧与后面有腾达21个,且大小不一,还有应手四扇、屏风25扇、天花板8扇。

    这张床的另外一个精妙之处,是它可以自由拆卸,通体却没有一颗钉子,完全是榫卯结构,相当于今天的组合家具。“过去的床是榫卯结构,不用钉子。”李永武轻松地推了一下屏风腾达,原来封闭的木板往下滑动就露出两个镂空八角形,如同我们平时推开窗户般方便。

    这精湛技艺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承诺四十年未兑现

    李永武从21岁开始学习木工,从事十多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乐清的木工事业正是大发展的年代,当时东家请西家约,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一年到头我能做300多工。”李永武说,年轻人见木工活吃香,纷纷去学手艺,那些年他带了不少徒弟。

    在大女儿出生那年,李永武给家人制作了一张木床,被北山前村的一名中介看上,甚至出价380元买床,这在当时可谓高价。在中介的多番游说下,李永武把床给卖了,对心疼不已的老婆劝说道:“别心疼!以后我做一张好点的还给你!”

    随着近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木工手艺活儿逐渐被取代,木工师傅也纷纷改行。此后,李永武先后从事过电器、服装、打桩等行业,但他对木工的那种情结一直挥之不去。“因为是木工出身,亲朋好友装修、买家具等都喜欢找我一起去看看。”李永武说。

    如今,大女儿已42岁了,这一等就是42年。

    重操旧业展身手

    前年,李永武到北京做生意的儿子那待了两个月。“以前忙惯了,突然闲下来很无聊,觉得浑身不舒服。”回来后,李永武见家里老式的席梦思放东西很不方便,就重操旧业做了一张有床横头的简单木床。“这制作的过程很顺利,从前那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李永武说,这让他萌生了做一张古典床的想法,兑现当初对老伴的承诺。

    此后,李永武夫妻俩跑了温州旧货市场及有旧式床的亲朋好友家,认真琢磨各类古典床的花样。“我丈母娘曾给二舅子留下一张三退帐檐庭床。经过一番比对,还是觉得那床最符合心中的期待。”李永武介绍,那老式床是15式的,当中有4排屏风,他决定制作17式。

    三退帐檐庭床过去只有官宦和有钱人家才能使用,对工艺的要求极高,从开料、选料、开榫做卯以及组装等,无不考验着木工师傅的技术。可像斧子、凿子、刨刃、锯条、墨斗等相关的传统工具已很少看到,李永武想方设法从师兄弟处借到几十套工具。

    前年8月开始,李永武的家里整天响起叮叮当当的斧凿打击声。推敲、斟酌、绘图、制作……反反复复,绘了多少张图纸,反复刨了多少块木料,连李永武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他是个很有耐心、很细心的人,吃过早饭就喜欢坐在那里,晚上天黑了叫他休息下,他还不愿停下来。”老伴介绍,那张15式三退帐檐庭床有上百年历史了,磨损严重,很多床部件都没有了,李永武只得自己潜心研究、慢慢琢磨,甚至还戴着老花眼镜上网查资料,再根据比例细细算尺寸。

    两年多后,历经千辛万苦,这张三退帐檐庭床的部件终于全部完成。因为前期每一件部件严格按照尺寸,李永武仅用一天就完成拼装。

    “制作这张古典床非常不容易,但我们都很支持他去做,因为这是他一个长久的心愿。” 李永武二女儿说,现在学榫卯结构木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当这一批木匠们逐渐老去,木工活的传承是个大难题,所以,她父亲希望趁自己还能做得动木工的时候再制作一张床,不仅给自己的有生之年留个纪念,也让后辈们了解这一即将消失的行当。

    仿古大床。

    李永武在做零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00006 八百天做张仿古木床 2016-11-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