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大家看。 美化河岸靓风景。 旧村改造惠民生。 黄华堡:党组织是最温暖的家 ——柳市镇市级党建示范村系列报道之六 黄华堡村东临东海,南与温州市灵昆岛隔江相望,西与黄华村、黄华关村毗连,交通便利。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黄华堡村切实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坚持群众路线,围绕强村富民目标,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完善民生工程,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黄华堡村原先是一个以造船业船坞租金为主要收入的村庄。2008年前后造船业萧条之后,村集体经济收入急剧下滑,难以维持卫生、治安、医保等公共服务开支。村两委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新的集体经济增长点。 在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后,村两委决定通过低效土地利用、盘活船坞租金收入、旧村改造安置房等“三部曲”,达到强村富民的目的。 村两委战斗力强,说做便做。 村内闲置的500多平方米荒地通过项目立项,建成了村综合楼,为村集体创造了970万元的收益;7.2万平方米的船坞得到修整,引进了驾校、环保、新能源、制造业等多家企业,为村集体年增收120万元租金;旧村改造项目中,除了村民住宅外,部分房屋预留作村集体商业用房,成功为村集体增收。 党群连心 来到黄华堡村,红色外墙的村办公楼矗立村口,街心公园、灯光篮球场是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地方,党建文化长廊吸引居民驻足观看,改造后的兴华东路街景、黄岐河河道整洁靓丽,村中的绿地、空地被划分成一个个“黄华堡村党员责任区”……整个村子有着浓浓的党建氛围。 进入村办公楼,村组织委员王雷的桌上,党员简历、党员自评表格、党员承诺书、流动党员学习资料、困难关怀对象、党员义工活动等台账材料被仔仔细细地整理成册。 村办公楼二楼入口处是成立已久的便民服务中心,这里专门设立了咨询岗,聘请专人上班,为村民排忧解难。“村民到办公楼,总找得到人。”王雷说。 黄华堡村的党建基础好,还得益于丰富多彩的党群活动。黄华堡村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卫生大扫除;村中大项目旧村改造工程要完工,党员义务前去检查,对一砖一瓦仔细推敲;村中沿河造驳坎,党员们积极前去种树;村中老人插秧忙不过来,党员们又不顾寒冷下田帮忙……这一座“党群连心桥”,是党建文化最亮眼的部分。 ■陈清清/文 黄瀚/摄 旧村改造 “绿化多补种一些,有些没有了。” “监控多安装一些,让村民进出有安全感。” “希望公园健身器材整理好。” “多多照顾村里的老人家。” 柳市镇黄华社区黄华堡村办公楼的心愿墙上,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是连接党员和群众的桥梁。 在黄华堡村,村民有事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向党支部、党员寻求帮助。在他们眼里,党组织是最温暖的家。 家园建设我监督。 黄华堡村有村民545户。村内大多数民房为上世纪初期、中期建造的土木结构老式住宅,长期受沿海台风侵扰,大部分已成危房,且旧村市政设施落后,环境卫生普遍脏乱差。为了美化村居环境,改变农民住房条件,2011年左右,柳市镇与黄华堡村村两委启动旧村改造建设项目。 今年2月15日,经过4年等待,黄华堡村旧村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终于完工,村民们分到了崭新的安置房。 据悉,黄华堡村安置房位于黄华社区中心地段,正对着社区党委、管委会办公楼。“原本这里是汽摩市场所在地。2011年左右,市场低迷,周边居民又对市场运营所产生的噪音等污染多有微词。于是,我们村在柳市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顺应民意开展旧村改造工程。”黄华堡村党支部书记王向余说。 旧村改造项目确定方向后,马上面临57户拆迁户的政策处理问题。部分拆迁户认为村里的赔偿方案不够合理,不理解不支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避免矛盾激化,村两委采用最“笨”的方法,挨家挨户走一遍,同时广泛发动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上门面对面做工作。 据统计,其间召开了58次村两委会议,27次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征地赔偿方案修改了4次,使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宽敞的道路直达楼房,对面田野令人心旷神怡,附近的广场是村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这里是实实在在的人气旺!”分到安置房的黄华堡村村民小林说。 强村富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