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3  4  
深深村歌悠悠唱
清北打莲湘
乐籍书画家郑碎孟
陈子胄的东经121°
父子书家:高振霄高式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清北打莲湘
2016-11-18

    清北打莲湘

    ■南孔球

    清北莲湘调源于上代流传,具体时间已无法查考,至今仍属原版本曲调在乐清市清江一带予以传承。

    据传,解放前,每逢年关时节,村村风盛做年糕的习俗,喻意年年高。做年糕时,大家互相帮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作盛大的节日对待。这时,一对男女青年趁机化妆着姗姗来到,拍打竹板,边唱边演,增添欢乐的气氛。男的戴大帽、背烟筒,穿着围裙单边掀起束腰,手拍莲花板,两束假胡须插入两鼻孔,脚穿黑白相间的布鞋,一付笑花脸的打扮;女的彩绸布包头,穿着大襟布衫,脚穿绣花鞋,手握纸扇,一张一合,边歌边舞。这支民歌的来历就是民间艺人为讨年糕求吃而套彩谋生出现的,因而场地在道坦、院角、门头、檐下,一家一户走场,简单易行,莲湘盈溢着唱莲花的韵味,极具地方色彩,很受群众欢迎,故又称打莲湘。

    打莲湘又称“卖枝”,亦称花棍舞,另一种表现形式,以竹制成棍,长约三尺,上开小孔内安铜钱,所以又被称为金钱棒。舞时用棍敲击四肢,肩背与部位,忽上忽下,作旋转飞腾,棍内铜钱发声清脆、响亮,表演人数不拘,可编成各种队形,边歌边舞,热闹欢腾。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北多村有俱乐部,他们活动很盛行。王必乐当时任小学教师(后任文化站站长),曾在音乐专科学校学习过,有作曲特长,觉得清北莲湘调音色纯美、唱腔婉转,颇具地方色彩,很快地被吸引住了。搜集民间音乐曲调成为王必乐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他是清江地区人,务必为家乡文化繁荣兴盛做点贡献。

    王必乐反复推敲,多次试唱,经数日整理成曲,物色人员在俱乐部里反复演唱,活跃当时乡村文化生活。这打莲湘群众喜见乐闻,你也唱,他也唱,男也唱,女也唱,老人唱,小孩唱,想不到一下子传播开来。一首填词的“清北好”是主要节目之一,词的句式:说莲湘来道莲湘,我把莲湘唱一场,不唱东来不唱西,单唱清北好地方哪,荷花开,刹啦一朵兰梅花,花开荷花啦啦来荷花开。根据曲调,随时可编词演唱。演出形式多为女声小组唱和民间式舞蹈。清北凡是有俱乐部的地方都有参照“清北好”的清北莲湘调在演唱。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经常有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带着清北莲湘民间舞蹈或表演唱形式节目,多次参加了区、县、市(地区)文艺节比赛演唱,也都荣获高奖。

    清北莲湘民歌之所以如此闻名,成了清江地区的保留节目,无非是它的唱腔顺口流利,旋律行进幅度不大,颇为平稳,节奏较单调,呈很浓郁的清北方言腔调,流利如话,顺耳好听,浅显易学。随着电视电脑普及,文化多元化,这种古老的形式生存维艰,很难得传承下来。现在作为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各方的重视,王必乐虽耄耋之年,但健康尚可,为清北莲湘重返舞台呼号奔走,让它代代传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00005 清北打莲湘 2016-11-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