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四无” 转型升级 我们要在反复中获得良好的进展,在疼痛中获得正确的认知。生涩的终究要成熟,落后的终究要进步。 ■本报评论员 在全市“大拆大整”专项行动中,开展“四无”生产经营单位整治是推动市场主体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11月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林亦俊牵头召开了全市“四无”生产经营单位整治督查汇报会。(11月4日《乐清日报》) “四无”就是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到目前,全市的“四无”企业尚有863家。 “四无”企业多,暴露了乐清经济发展大潮存在着泥沙俱下的现实侧面。一直喜欢“当老板”,这是乐清人的传统意识,也是乐清活力的体现。但“争当老板”也有着令人担忧的一面:在“人人当老板”的观念之下,人们愿意先将摊子铺开,先干起来再说。至于企业规范、社会责任可能会被后置。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创业精神必须鼓励提倡,但创业的法律门槛还是要坚守。即使是已经成功的创业者,也要顾及国家的政策走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一个讲求转型升级的年代,从前的一些惯例都可能被法律所替代。财富积累以后,必然要思考生产经营的合法化。有几年,人们热衷于讨论“民企原罪”,讨论的背景就是一些民企在初创阶段可能背离了法律。现在,对“四无”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治,有点类似于对“原罪”的救赎。“四无”企业存在一天,安全隐患就随之存在一天。当然,企业主可能短期内对此无感,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四无”企业本身的发展前景暗淡。处在“地下”状态的生产单位,虽然经营成本较低,却很难有竞争力。 这是“喜欢当老板”带来的一些后遗症。就像还没有懂事的人突然结婚了,他们也生儿育儿,也经营家庭。但很多时候,他们根本没有准备好如何为人夫为人妻,以及为人父母,在与配偶相处与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完全没有形成自己想法,于是,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的摩擦,磨合期非常漫长,甚至导致悲剧发生。同理,“四无”企业在创办之初,就有先天的不足,如果碰上后天环境不乐观,财富增值缓慢,转型提升艰难,那么,它所创造的价值,可能还抵消不了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乐清的“大拆大整”行动将延续到明年6月底,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拒绝走过场,认真落到实处,整治就需要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我们对“大拆大整”形成共识:开展“四无”生产经营单位整治是推动市场主体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 告别“四无”,转型升级,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对未来的一次许诺;是对旧债的一次清欠,对安全的一次修补。整改可能会有反复,可能会有疼痛,但关键是我们要在反复中获得良好的进展,在疼痛中获得正确的认知。生涩的终究要成熟,落后的终究要进步,乐清的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要经历疼痛,生产单位何尝不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