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地理漫忆 ■谢林豪 明《隆庆乐清县志》载,明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邑令林有年始建六门,距今495年。嘉靖卅一年壬子(1552),倭大入黄岩,以无城故。乐清知县杨钥奉命南扩城池,拓之三桥。城高凡二丈四尺,址厚二丈二尺。其门三:中镇海、东鸣阳、西南迎恩。当溪为洞桥为水门(洞桥即五洞门)。三桥:东鸣阳、南文昌、西南小校场桥,文昌桥即今南门桥。小校场桥位于今教场巷北首的建设中路21-23号与对过的建新巷南端之间,为单孔石梁桥,今圮为路。中华民国廿七年戊寅(1938)二月,时任县长李乃常遵省令,拆除大部城墙,以便日军空袭时顺利疏散百姓。解放后尚留片城残基,后来城石被拆运光,县城墙就此消失。 南城墙位于今南大街鲤鱼巷与文武巷南侧,以及文武巷向西延伸线上,直至西霞桥东岸,位横河北首,与横河相距五六十米。横河为护城河,称南城河、濠河。镇海门址在鲤鱼巷西头同文武巷东端相接的南大街路面上,去原文昌桥约六七十米。 自五洞门西去,到西霞桥北的小教场河出口处的南门新老人亭,这段城墙约长八百米。南城周围全是农田。南城北墙根有路通五洞门。镇海门西边不远的城墙北面是小校场,即今教场巷西侧与城新巷以北一带。站立西象山“大岩”(天柱峰)上眺望东南方向,南城与横河、小校场河构成一体,酷似一条大鲤鱼栩栩如生地在南城周围游动。民谣说:“鲤鱼现,乐清三年出县官来!”鲤鱼头在今鲤鱼巷东头,面东向着文昌阁,北近五洞门。鲤鱼尾巴在西河南端之下马桥对岸的今西霞桥东一带,南城鲤鱼脊梁骨,横河北岸是鲤鱼背,鱼肚皮下方为小校场河(俗称白龙浃,今建设中路)的南岸。从鲤鱼头沿横河北岸西去,经南门桥、建虹桥至西霞桥约八百米,自鲤鱼头经五洞门到东浦桥的380米,再由东浦桥沿建设中路西走,在124号处折西北经老人亭到西霞桥约750米,总长1930米,此乃大鲤鱼周身。而今城去、田毁、河填,皆为民居与店铺,这条大鲤鱼游走了。 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决心抗战救国,民国廿八年己卯(1939)七月,国民党乐清县政府建纪念碑以记。碑址选在南门桥北的路外东侧十数米农田中,一短小桥儿步入。该址占地约50平方米,四周砌以石栏杆,中立纪念碑一座。碑系花岗岩质,三角形剑状,高近五米,铭题“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底座约三米见方,高一米多,正面朝西,刻有“民族之光”魏体四字,青石质。该残石现保存市博物馆。大汉奸卖国贼汪精卫与陈璧君夫妻反剪双手石像跪落碑前,两石雕炸弹分置碑旁。纪念碑遗址在今南门桥北首临桥路面30米一带,以及乐成供销商场大楼南首店面处。解放后这纪念碑依然树立,约在1960年后一二年间遭拆,具体时间尚不清楚。 南城拆去后,在镇海门东侧城基上(现供销大楼北端)建茶亭三间,茶亭前方田中办过纸蓬厂及储油池,现均无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