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实质是 缺权威决策机制 ■张全 像海口村这样已经安装了自来水管网,又改用地下水,现在因水管系统出问题而使村民吃水进退维谷的村,几乎绝无仅有。但其暴露的问题性质却有一定共性。乐清住在山边引用山泉水或水库水的居民颇多,只不过像海口村这样地处平原又毗邻黄金溪、拥有优质充沛水源的事例极少。相信只要条件许可,很多村会仿效海口村的做法。 自来水可谓最初级的城市化产品,而像乐清,许多地域仍然滞留于农耕社会生活模式,自给自足的痕迹明显,现代生活的影响来而又去,对自来水弃而不用,用不着大惊小怪。但本事件透出的村级决策机制思考,却富有内涵。 海口村当初弃用自来水改用地下水,村民支付水价从自来水的每吨1.6元下降到地下水的每吨0.5元,是为村民办了一桩非常合算的实事。但现在回头来看,显然忽视了供水系统的成本核算,没有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卢梭认为民众会被蒙蔽,所以众意不可靠,实际上这是一个职业分工问题。 在引用地下水的过程中,村民不可能像给排水工程师那样专业,容易看重1.6元与0.5元之间的水价差,而忽视供水系统本身的成本造价、维护成本、折旧更新费用,更不易觉察水管投资与用户数少之间的效益比,及未来可能重新使用自来水时两个水管网系统同时陈旧破损而同时用不上的尴尬。非职业性观念带来的对村级事务的陌生,使得村干部无法对这一实事作出具有远见的判断。 当然,即使当时村里有高人预料到这一切,恐也不能阻挡众人用黄金溪地下水代替自来水的决策。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反对的声音肯定会被淹没。但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当村两委根据村民意愿作出某项重大决定时,是否有必要听取吸收来自村外的意见?村级决策中,不妨设置类似独立董事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多数人的暴政”带来的弊端,减少因过于追求本村利益带来的急功近利、欲速不达式损失。海口村这一事件中,村干部因顺应许多村民的要求,好心办了坏事。 现在海口村表面面临吃水困局,本质却是村庄决策机制问题——并不缺水,而缺乏将水重新引进来的决策程序。村民们有的想继续使用自来水,有的想用山泉水,有的想用自来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法通过一般协商达成统一意见。要解决吃水问题行,首先要解决“谁说了算”这个要领,并把这问题作为最高规范。或者是村两委主职干部说了算,或者是村民代表大会说了算,或者是多数村民说了算。总不能一直停留在无政府状态。 海口村现亟需一个科学合理的引水方案。但即使拥有了最佳的引水方案,要付诸实施,必须通过合理程序,得到村里最有力量人群的支持。就目前而言,应由村民代表大会承担起这一责任,这是村级社会政治生活最高的现实。对这一现实的确认方式,就成为村级最高的社会政治规范。 (作者为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