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在这个信息化的快时代,大家开始怀念从前的老事物。 在柳市,除了经济革新的新,还有文化传承的旧。街头巷尾,老手艺人坚守的背影;田间地头,农家人劳作的脚步;每天早晨,早餐铺涌起的白烟;夜色降临,家人围坐吃晚饭的热气……新与旧,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成为柳市的文化。 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一方水土”栏目,带领大家走进柳市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这些画面,因为朴实而短小,因为接地气而珍贵,也许也是你我记忆中最温馨的一部分。 修鞋匠余孝章: 走村串户 坚守40载 老顾客上门。 手艺。 骑了数十年的凤凰牌自行车。 “在林宅村一个老房道坦里,遇到了修鞋老匠,脸色红润安详。问他说是象阳寺前人,每天骑车到柳市各村修鞋。”10月27日,家住柳市的张皓在微信朋友圈上发了这么一段话。 记者联系上寺前村妇代会主任赵建芬。“他呀,我们村里人都知道。人很好,很勤劳,还培养了一个研究生儿子。”赵建芬很热情地介绍,并报上了老匠人的电话号码。 与老匠人取得联系后,记者在黄七甲村找到了他。黄七甲村菜市场附近的空地上,他正坐在小凳子上专心工作,停放在一边的是骑了三十多年的凤凰牌自行车。自行车后座悬挂着他自己安装的补鞋机。走近看,他一手拿着橡胶鞋底的棉拖鞋,一手拿着上鞋锥子和螺丝钉,边上摆放着钳子、螺丝刀、锉刀等工具。 看到记者过来,他抬头招呼了一声,手中不停。老匠人名叫余孝章,今年59岁。“我19岁开始修鞋,算到现在,已经有40年了。”余孝章说。 小时候家里穷,余孝章没上过学,为了谋生,他跟着叔伯兄弟学习制鞋、修鞋的手艺。赶上温州制鞋业的好时候,他曾通过乐清市手工艺人的审批,前往吉林长春、黑龙江大庆、西藏拉萨等城市。“没两年我就回来了,还是在家修鞋、种田,养大孩子。”余孝章说,因为农事有闲,修鞋算得上是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了。 每天7时,他准时骑车出门。从寺前家中出发,从北山、前京、南山前、上岩前,到曹田前、马道底,这是往南的路线;从柳南、东仁宕,到前西、东岸、塘沿周、林宅,这是往北的路线。总的来说,余孝章基本活跃在象阳、七里港、黄华、南城等地,因为“每个村都有几个老顾客,熟悉。” 每到一村,他会骑车在村里绕一圈,车头的小喇叭发出“修鞋、修鞋”的叫声。村民听见了,陆续把家中要修补的鞋子拿出来,一双双打包在塑料袋里,放在老地方等候。鞋子破了,不扔,老余过来修补,早已形成默契。 此时,黄七甲村的李阿婆拿着鞋子过来,叮嘱老余:“过两天我们出去有事,你迟些时候再来,免得白走一趟。” ■陈清清/文 黄瀚/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