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绘就幸福画卷
——“五市六城建设”之乐清市农办(扶贫办)篇
■记者 冯晓明
王子晋吹箫于山顶,沐箫于山泉,乐音清扬,引群鹤起舞——这便是“乐清”地名的由来,而今这般诗情画意常见于乐清乡村,慢行于风光交织的乡间小路上,青山绿水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放慢脚步,感受慢生活。
山水乐清,诗画浙江,环境好也是乐清人的一笔财富。“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让农村的环境变得整洁,也是“旅游名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乐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乐清打出“五市六城”“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组合拳,绘就一幅生态文明画卷,赋予这片绿水青山新的生机和活力。
乐清启动建设
5条美丽乡村精品线
芙蓉、雁荡(雁楠公路沿线)、虹桥、清江和白石等
创建了54个市美丽乡村精品村
大力推进仙溪镇南閤村、下北閤村,乐成街道黄坦硐村,淡溪镇黄塘村等历史文化名村建设,累计保护、修缮古建筑46处
乐清乡村一角。 市农办供图
美丽乡村美在环境
在市民的以往印象里,农村路面污水横流,河面上布满各种漂浮物,散发出臭味……
从2013年开始,乐清从农村最引人关注的村庄环境“脏乱差”入手,开展了农村环境提升整治工作。从此,村村在升级,旧貌换新颜。“颜值”惊人的改变书写着乐清乡村改革的历史进程。
如今的淡溪镇黄塘村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绿富美”,杨梅文化公园、亭台楼阁、灯光球场等公共休闲场所一应俱全。
“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大部分农村五措施并进改善环境。而农村的清洁运动以污水治理和垃圾清理为主。”淡溪镇黄塘村党总支书记周加锋谈起,前年“百日清淤”大会战,仅用5天,曾经肮脏的黄塘溪水重返清新妩媚。
山水之变,振奋了人心。从干部到村民,都打了一剂“强心针”。今年,黄塘村与岭底乡、龙西乡等乡镇的部分村庄一起作为试点,率先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与以往不同,这次垃圾分类“运动”从村民厨房餐桌抓起。
说起来简单,习惯改变却很难。“经过前期外出考察,大家信心都很足。目前垃圾减量化处理方案已经设计好了,村里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十五个回收点和黄塘东山脚的垃圾处理点都已开建。”周加锋的脑海里常常浮现这样的场景:将可回收的垃圾收集到一块进行生物发酵,产生的有机肥用于农业种植。想到这,周加锋笑了,“如果真能实现,这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啊!”
仔细观察,在乐清乡村,能实现“变废为宝”的何止垃圾分类处理。清江镇江沿村有三块数百平方米的绿地,远看宛若小公园,走近才看清数块牌子分别写着“接触滤池”“厌氧池”“排放口”等。
原来这座“公园”大有“玄机”,流进的是污水,排出的是清水。
“江沿村共有3个生态污水处理池,不久前刚验收。埋在地下的管道就像是看不见的‘清洁工’,让村庄告别了污水横流的过去,臭水沟不见了,河水也清了。”江沿村村委会主任余协昌介绍,今年夏天还有村民下河游泳,在夕阳下,河水泛起金光,这样迷人的画面真是久违了。
乐清市农办副主任余福平介绍,目前我市共有151个村建成村域自建生态化污水治理设施,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约8000吨,村庄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到2018年,乐清乡村生活污水将应纳尽纳、应集尽集、应治尽治、达标排放。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治水工作,更是促进农村面貌改善、更新农村思想观念、改进农民生活习惯的“美丽工程”“发展工程”。
美丽乡村美在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美在外在,更要美在发展。
近年来,乐清乡村充分依靠各村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欠发达地区的高效生态农业、来料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石斛产业,全市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至7000多亩。
这些努力也让乐清赢得了“中国铁皮石斛之乡”“中国铁皮石斛枫斗加工之乡”“国家铁皮石斛生物产业基地”等3张国字号金名片,石斛已成为欠发达地区支柱产业之一。
过去,乐清乡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养殖业等,随着乐清乡村环境转好,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模式,走出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新路子,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多元化。一批现代农业观光园、乡村旅游项目、小微企业园、民宿等浮现眼前。
谈起乐清生态休闲游,现在能玩的地方早已不止雁荡山、中雁荡山、黄坦硐等。清江镇北塘村建起了现代农业观光园,每每草莓、红心火龙果、葡萄成熟时,游客爆满;雁荡镇的山水资源得天独厚,响岭头村、松垟村、能仁村、上灵岩村、下灵岩村等村落都建起了民宿,涌现出静凡居、遇见茉莉、客堂间2号等一大批民宿,许多乐清人只因看了朋友圈的微信,便赶过去住上一晚。
不久前,淡溪镇梅溪村荷博园的荷花怒放,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养在闺中的荷花,人气爆棚。“每晚都有好多人,给周边的农家乐带来了客源,村民的腰包更鼓了。”市民林晓玲说。
乐清也有一些村庄在拆后空间利用、盘活村集体资产上下功夫,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虹桥镇仙垟陈村将8万平方米的工业简易厂房拆除,兴建了5.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清江镇三江村,利用边坡荒地建设三江工业园,村集体建设占地8亩的2幢标准厂房……这些措施都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岭底乡张庄村是打响农村集体经济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当地在外商人萌生回乡发展的念头,今年正式成为温州雁山生态农业观光园有限公司的股东,一起签约的还有100多名村民。
“张庄村地处山老区,山场资源丰富,不少荒山荒地适宜种植蓝莓。租赁土地给村里带来了一笔不少的租金收入。年租金采用每五年递增的方式,预计20年下来,总金额将达到600万元。”温州雁山生态农业观光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旭忠说,今年7月蓝莓种下后,成活率达99%,这增强了村民投资当股东的信心,未来观光园还将增加活动项目。
放眼整个乐清,许许多多绿水青山里,都藏着一座座金山银山,正安安静静地等着我们慧眼去探寻,妙手去发掘。
近年来,乐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硬任务,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列入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若干意见》(乐委发〔2016〕16号)文件,采取注重农业资源开发、加强存量用地开发等十大措施,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50亩用地指标,扶持薄弱村转化。
美丽乡村
美在幸福指数
随着中央、国务院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和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发展进程聚焦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等等改革要点上,并列入了《乐清市美丽乡村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
记者昨天从市农办获悉,乐清正在实施农村改革攻坚行动,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目前“三权”改革已初见成效,不但盘活了村民资产,也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创业热情,促进村民增收。
在逐梦路上,将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让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能提升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美丽乡村”建设还打出“组合拳”叠加幸福感,如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实施下山移民、增强公共服务、提升社会保障、加强信贷融资、帮扶创业就业、落实结对帮扶、推进文化惠民、发挥组织引领等。
如果说山水美、腰包鼓是躯体,那么人的精神美则是一方土地的灵魂。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有“外表美”,更要有“内涵美”,不仅仅“美在环境”,更应“美在精神”。2013年以来,市财政每年下拨专项资金,积极扶持文化礼堂建设,并为各村“量体裁衣”。文化礼堂是村民的精神家园,这里总是坐满了人。
新农村建设蓝图正在描绘,探索路上有欢歌也有感悟。这些变化,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得到。
清江镇江沿村的生态污水处理池,远看宛若小公园。 冯晓明 摄
记者手记
让村民享受
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有山有水有风景。在乐清的村落,走出家门就能逛公园,还能到篮球场、健身活动中心,来一场身心愉悦的放松运动。符合这些要求的村落远不止芙蓉镇西塍村、淡溪镇黄塘村等。
来到柳市镇象南社区荷堡村,一定要去一下村民引以为傲的荷堡公园。为丰富村民生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村两委发动各方力量,于2011年动工建设荷堡公园。
现在,每到傍晚,荷堡公园异常热闹,村民们自发组织来锻炼。有载歌载舞的妇女,有打球玩耍的孩童,还有散步聊天的老人,就连附近地团村、陈岙村的村民也愿意来公园玩。在公园里,常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们骑着自行车在公园转了几圈后,又到篮球场玩球。
公园改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而原先只有城市才有的公园频频落户农村,重塑了乐清乡村的生态系统。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内共建成17个森林公园、60个滨水公园。
村干部告诉记者,市里、镇里包括村里都很重视规划,让村民也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生活城市化、环境田园化”是大部分乐清人追求的好生活。闲暇时,去乐清乡村看一看,人不离村已享受到城里生活的并非小部分群体。
虹桥小乌石村。 市农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