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水滴,汇成爱的河流 翁垟17个村设奖鼓励居民做好事 ■郑益和 文/摄 前晚,由乐清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市慈善总会主办的首场“慈爱乐清·善行天下”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文艺巡演在翁垟街道东塘下村文化礼堂举行,翁垟街道同台举行民间道德奖颁奖仪式,呼吁更多的人传承和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微爱汇成大爱 当晚,东塘下村公园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不少村民从家里拿来凳子,坐在两旁过道里观看,现场气氛热烈。 一首热热闹闹的《火红的日子》拉开了演出的序幕。《乐清盛开慈善花》、《慈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愚公移山》……歌曲、快板、诗歌朗诵、小品等节目,传递慈心善举等传统美德,为当地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让大家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据悉,这些节目由虹桥商会艺术团、民间文艺爱好者、翁垟当地舞蹈队等自编自导,极富特色。内容紧扣“慈善爱心”主题,整场演出紧凑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赢得场下观众阵阵掌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希望通过晚会和民间道德颁奖等活动,带动民间自觉参与道德建设。现在,政府和民间对道德建设共同推动力量已经基本形成,必将更好引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共同把翁垟打造成道德建设新高地。”借文艺巡演的机会,翁垟街道负责人向长期坚守在慈善领域的乡里乡亲表示感谢。 近年来,翁垟群众大爱无疆,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结对山老区扶贫等。翁垟众多企业和个人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扶贫济困。许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不辞辛劳,长期参与敬老、助老等活动。据介绍,翁垟街道于2009年成立慈善分会,募集了1900余万元善款,支出救助款1300余万元,直接受益人员数千人,使公益慈善成为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 设奖人给获奖人颁奖。 平凡人不平凡 翁垟街道河西村妇女王碎香4年前得知婆婆生病住院,当时还在广东经商的她立马放下手头的生意,返回老家侍奉婆婆。在婆婆就医期间,王碎香经常辗转温州、乐成、翁垟之间,不厌其烦。送饭喂饭、洗衣洗澡、梳头捶背等成了日常动作。“老人年岁大,腿脚不灵活,出门或起居,碎香都会背着老人,生怕老人摔倒,这一背就是4年,真不容易。”一村民感叹道。 同在河西村的居家养老义工队,成立一年来,队员发展至70余人。“每个队员每月至少有2天值班,有几名在外的队员轮值时都乘飞机特意赶回来服务老人,他们的热心很是让人敬佩。”村党支部书记徐小成说,义工队负责居家养老中心卫生打扫、做菜做饭、文娱活动、敬老慰问活动等。 北街村的陈永超已年过8旬,多年来,老人一直热心公益,村里的祥安桥年久失修,存在隐患,他带头捐款,并发动村民一起募捐,修缮桥梁。老人还出钱出力,积极参与村里的公园和凉亭建设,让村民多了个休闲场所。 当晚,河西居家养老义工队、王碎香、陈永超等10多个团队和个人受到表彰和奖励。 当地村民表演群舞。 能人踊跃设奖 翁垟街道自今年设立民间道德奖以来,多个企业、公益组织和个人认领设奖,范围覆盖17个村。温州意华通讯接插件有限公司陈献孟和爱心人士蒋友安、叶素丹等人设立“诚实守信”奖、“和谐家庭”奖、“好媳妇”奖,专门奖励北街村的道德楷模。地团教育基金会设立“莘莘学子奖”,针对地团社区7个村,奖学助学。此外,浙江博大物流公司董事长徐岩飞、乐清市华凌电子元件厂董事长徐燎燃也分别设立奖项奖励河西村“好人”。 “其实,今年颁发的有些奖项设立已有多年。一些村或企业设奖后,既扩大了民间道德楷模的影响力,还带动社会上更多的热心人士一起来设奖,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有意义。”翁垟街道负责人说,在外企业家陈央平发起的南山根村爱心基金会已有9年,基金会设立“爱心助学”奖、“爱心助老”奖,每年资助当地学生,开展慰问困难老人活动,在当地家喻户晓,他们的行动也影响了一批人。 地团教育基金会于2012年由叶永钱、叶碎桐、吴余益、叶永川等能人志士发起。该基金会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10余万元,累计奖励学生600余人次。基金会还拿出8万余元专门资助中小学贫困生,帮他们完成学业,不让寒门学子输在“起点”。 翁垟街道北山前村的几名在外企业家,近年来,趁回家过年之际,每个春节都会给村里的五保户、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的空巢老人等村民捐款上万元,并且每年重阳节都会拿出资金为村里的贫困老人尽一份心意。 “我就是从这个村走出去的,现在有成绩了不能忘了乡亲。”在上海等地打拼的叶永远说,他是农民出身,多年前出去打工,现在有了自己的生意,不能忘记帮助困难村民。 观众观看演出。 虹桥商会艺术团表演舞蹈《红色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