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应增加就业机会 ■何小娴 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消除贫困,就业扶贫,乐清一直很努力。据记者调查,湖雾、智仁、淡溪等乡镇从事来料加工的山区妇女,全年收入达2万多元,低一点的也有1万多元。(10月17日《乐清日报》) 这些来料加工项目,是乐清市农办着力扶持的扶贫项目。乐清市农办促进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着力优化政府、市场和社会分工协作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对发展带头好、带动能力强的主体予以重点扶持。目前,乐清共有13家温州市级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本市级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 山老区农民从事来料加工,虽然不能创下惊人财富,不能凭此“暴肥”一个家庭,但它能为农村家庭提供一定的收入,是一脉盘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活水”。 从事来料加工的基本是中老年妇女,在农村,大多女人拥有家庭财务权,但也有一些女人没有财务权。来料加工能够帮助妇女在经济上更具有独立地位,尤其对部分年龄偏老,既不适合离家做工又尚有劳动能力的妇女而言,更是一种有益的收入补充。乐清山老区整体虽然已经脱贫,但个体的贫困尚未彻底消灭。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大对山老区企业的扶持,解决当地人口的就业,显得很有必要。现在的农村中老年妇女,尚是两代愿意“做小工”的勤劳女人,她们做着“来料加工”,在让自己多一点收入的同时,也为山老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她们的存在,表明山老区企业尚有“人口红利”可收获。 可见,来料加工,在现阶段的乐清山老区,是一种双赢选择。就业帮扶,体现了精准扶贫的精髓。政府对扶贫龙头企业发展予以较多关注与帮助,就是对低收入农户的关照。增加低收入农户的就业机会,既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也是对社会稳定的贡献。 不过,乐清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还是有不少妇女认为来料加工有“吃不饱”之虞,僧多粥少,不少时间还是无工可做。像节日灯、吊床等产业,季节性特点比较明显;企业生产模式还是相对粗放,不必每一道工序都在标准厂房的流水线上完成,生产条件因此相对自由一些。一旦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实现了机器换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还得重新寻找出路。 就业扶贫,路还是很长很长。 (作者为乐清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