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文化周刊
3  4  
流金之地 翰墨守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16年10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流金之地 翰墨守望
柳川书画院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2016-10-14

    流金之地 翰墨守望

    柳川书画院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记者 黄小双/文 陈尚云/摄

    翰墨书盛世,丹青绘宏图,10月10日,由乐清市委、乐清市人民政府主办,温州雁荡山风景旅游管委会、柳市镇人民政府、北白象镇人民政府协办的“雁荡水墨——柳川书画院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共展出柳川书画院30位成员创作的128幅书画精品。

    柳川书画院走进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览,这不但是柳川书画院的实力见证,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的先河,第一次接纳镇级别的群众团体来展示。温州模式发祥地——柳市,不但在经济方面引人注目,折射柳市人文精神的柳川书画院现象亦引起北京专家们的探讨和思考。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姜宝林,中国民航总局顾问、中国民航总局原副局长徐柏龄,乐清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赵乐强等一批专家与领导参加了开幕式。

    当天,雁荡水墨——柳川书画院作品展座谈会召开,雁荡水墨——柳川书画院作品集首发式举行。

    传承瓯越书风

    一个地方的文化成就,有得山水之助,亦有赖于文化传承和文化生态的积淀。这个坐拥609.6亿元工业产值、综合实力连续17年居温州市第一的城镇、中国电器之都——柳市,其商业精神与人文情怀与生俱来。柳川是柳市的古称,千年柳川源远流长,这里诞生了宋代著名诗人翁卷和许多名士,也是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的故乡。

    柳川书画院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柳川书画学会,当年由施正、包秀杰、陈松鹤、徐道一、包碎华等人发起成立,成员们以“传承瓯越书风力创雁荡画派”为创作宗旨,努力学习传统,不断创新,各人都陆续形成了独立的创作面貌与风格。目前,柳川书画院共有37名成员。

    如今,柳川书画院还是会员交流平台。柳川书院的书画友发乎情、落于笔、凝于书画,勾勒出中国电器城的别样色彩,让人们看到了柳市作为民营经济典范的另一种“文化柳市”模式。

    早在1993年,柳川书画院带着100多幅作品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展览,当时有人评价:“一个小镇的作品能在国家级的美术殿堂展示,这是一个先河。”

    2011年,柳川书画院的130多件作品在上海陆俨少艺术馆展出。2012年,柳川书画院107幅作品展第二次在浙江美术馆举办。2013年,《柳川书画院作品集》出版。

    “到北京展览是我们30多年来的梦想,借这次展览的平台,宣传乐清柳市、雁荡山的同时展示每个院友的创作成果,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与北京书画院朋友的学习交流,学习京派画家、书法家的大气与雄厚,听取北京专家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与指点,博采众长,更坚定地走艺术之路,更好地发展柳川书画院。”柳川书画院院长胡万良告诉记者。

    今年年初,柳川书画院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初步商讨展览之事。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的门槛很高,参展的作品必须经过一定程序的审核。柳川书画院将会员作品拍成照片传给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当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的专家、教授看了这些作品后,大大地称赞,他们惊讶一个镇级别的书画水平如此之高,堪比一些地级市的水平,于是破例让柳川书画院作品进入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他们说,从来没有一个镇级的书画院登上如此高的殿堂。

    百家争艳芳华

    这次参展作品内容丰富,书法作品涵盖了篆、隶、草、行、楷,绘画作品则有山水、花鸟、动物等。这些作品功底深厚、贴近生活、富有创新,并且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作品亮相京城,京城的书画界激起层层涟漪,这种文化柳市的涟漪正一圈圈荡漾和扩散,有可能成为像当年柳市模式一样的、成为众多学者教授探讨的另一种柳市现象。

    “一个地方的文化成就,有得山水之助,亦有赖于文化传承和文化生态的积淀。而以一乡或一镇之体量进京做书画展,却非得让人刮目相看不可。在柳市这流金之地几十年翰墨守望就已令我钦佩。而若论艺术,这次各位的作品则均是力作。”柳川书画院名誉主席赵乐强在《雁荡水墨——柳川书画作品展》前言中如此写道。

    这次展览,每幅作品都记录了创作者的心灵轨迹、创作状态和生活态度。参展的作者有70多岁的老者,也有“80后”的新生代,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与喜爱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120件作品各具特色,百花齐放。赵挽澜在行书中糅入篆籀与汉简的笔意,风力危峭、格调自然,大与人殊。

    包秀杰的书法从魏碑中来。但魏碑的猛气,到了他笔下,全是一派萧散古淡之气,他的字里面有静气。

    沈道舜、包粹华、郑润声、刘顺平等均是出碑入帖,临池功深。沈道舜的章草,秀劲内敛、圆润外张,信手拈来亦能自成意度。郑润声的字隶意很浓,直追秦汉,很有胆气。刘顺平则是大行草的面目,姿肆张狂,极富天趣。包粹华的字沉实遒劲,古朴厚重。

    蒋华山的行草用墨酣畅、笔法明快。陈浙闽的行书优雅俊逸、错落有致、风神洒落。郑松银的书法挥洒自如、才情横溢。黄晓呈几幅魏碑作品清秀、俏拔,很有自己的新意和风格。

    李鸣、彭云峰、李妙华、金友乐、郑松银、叶志超等,都曾师承半溪先生,但他们的书法也能自成意态。李鸣书学秦汉以上,故而每个字都暗藏金石气。从彭云峰的书法里可以感受到王蘧常、沈曾植的气息,还有他对传统文化的精深体识。金友乐的汉简书风,有一种风吹兰叶的摇曳之姿,自从书笔化入画笔之后,字与画也渐渐融为一体。李妙华的行书清朗凝重。叶志超擅长隶书,并在汉隶庄重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率真豪放的特点。

    胡铁铮师承的是戴学正、林曦明、贾又福三位大画家。这些年,胡铁铮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画法,他敢破敢立,以绿墨画山水,就是不愿同能,而求独诣。

    胡万良曾师承金家骥、姜宝林二先生,后来又转益多师。他用简练的笔法描绘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风景、山石、树木,纵笔挥洒间墨彩飞扬,景物神韵独到,胸臆直抒于画纸上,笔笔用功,语言精致、从容老辣,常能开出美妙优雅的境界。他的山水画里面寄寓了他内心的另一种精神。

    尚文光先生的画讲笔法、墨法、水法,以墨破水,或以水破墨,自是脱尘去俗。葛品哲、陈景燕都是师承尚文光,水墨功夫不容忽视。

    戴成夫在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都很擅长,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戴晓球之学戴成夫先生,兼写意人物和工笔两个方面,画路很宽。

    葛微拉用笔用墨用水,都能见到她自己独特的水墨语言,笔法细腻又不拘一格。黄约河的虎画,注重整体感觉,赋予动物以生命的质感。

    倪集和的画里面有现代诗人的想法,笔下的花、鸟、虫、鱼,动静结合,每有新意,表达形神兼具、意韵悠长的意境美。

    朱方炎的工笔画画意清新脱俗,画法循古出新,把诗、书、画融为一体,功力刚柔并兼,画风别具一格。

    金维七笔下的中国山水清逸飘渺。在他的画卷中,山林似梦似幻,河流蜿蜒流转,透出浓浓的写意风格。

    尚可的画以水破墨,或以墨破水,其水墨语言的巧妙运用,抽象生韵,自是脱尘去俗。

    探讨柳市文化

    柳川书画院在京展出后,其高水平的作品、独特的运作模式引起了众多北京专家的探讨和思考。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柳川书画院的书画家水平非常高,一些地市的水平也不过如此,一个乡镇级书画院做得如此之好,画家的水平、书法家的水平都相得益彰,每一幅作品很接地气,是艺术家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体现,也是艺术家用心生活与对书画的热爱,有自身的感动,才能够创作出好作品。

    王志纯(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从这个展览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应该打破这个专业与业余界限,专业与业余各有所长,柳川书画院的作品有特别珍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的书画家接受自然山水的养育,对自然山川的感受是很深的,艺术家从自身出发,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很真切的感受,这个才是书画的灵魂。从这个展览来看,柳川书画院确实有很多的优势,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赵力忠(国家画院研究员):乡镇一级的进入国家画院展览的,是第一家。起点很高,就是整体来看路子很正,我想从里边找点土的东西没找出来,也没找着俗的东西,我确实感到你们走的很正。路子走正了,这是基本的,再往下面走就是品和格了。这次进京展就代表了柳市整个地区的人格面貌,对当地、对各位也是一个鼓舞,我们要把这个火把,把这个接力棒往下传,往我们的二代、三代、四代,再往后面传,传的不仅仅是艺术,更多的是人文素养,来提高我们的品和格。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是一个有特点、有特色的展览,也是一个能够给人很多这种启示、启发的一个展览。从这个书画院的级别来讲,这是一个镇级的书画院,从水平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高档次的展览,就是说这里面能给人很多的启示,涉及到画院体制问题、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关于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

    像柳川书画院的这些艺术家,作品就来自自己的生活中,本身就是接地气的,柳川书画院的画家给全国专业的画家、职业的画家、吃俸禄的画家,也有重要启示。

    无论建设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好,提高我们的这种精神生活来说,柳川画院发挥积极作用,将作为镇级书画院的典型在全国有示范作用。

    姜宝林(著名画家):我们这个展览三个最基本的感受,一个高雅不俗,第二个是有功力,第三个就是整个水平都比较整齐,这在乡镇一级,这样水平在全国还真是少有。柳川书画院的朋友,在传统的理解和笔墨的手头功夫来讲,都有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次的山水,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希望柳川书画院的朋友继续打破一些老的模式,要创出一条路来,以后大家要比创造,比创新,创造创新不是一蹴而就,肯定是一个过程,但是你能迈出这一步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那个时候整个画院的水平就要刮目相看了。

    倪集和作品

    尚文光作品

    刘顺平作品

    金家骥作品

    赵乐强作品

    胡万良作品

    与会专家在观摩作品中。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 00003 流金之地 翰墨守望 2016-1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