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乡 南姓为乐清第二十八大姓,始迁祖南巘,字文陟,原籍河南洛阳,北宋宣和年间中进士,任徐州签判,靖康之难护从宋高宗即位应天府。建炎四年(1130)扈从宋高宗至温州,见乐清盘屿(今磐石镇)山水佳丽,在磐石重石定居,卒后葬于重石。绍兴末年,南巘之子南星瑞转迁黄华。子孙繁衍,以姓名村称南宅,后裔分布上池头、山东、林山、瑶岙等地。 南昱(1406—1449),字时芳,号宜斋,黄华南宅殿后村(今属柳市镇)人。明朝正统七年(1442)进士,官至大理寺副。南昱与章纶得温州知府何文渊栽培,同年中举。南昱审案公正,时比包公,被称为“龙图再世(见《黄华镇志》及2000年重修乐清黄华南宅《南氏大宗宗谱》)”。道光《乐清县志》卷八记载:“南昱,字时芳,万历《府志》同新《府志》‘芳’讹作‘方’。资性颖悟,沉默嗜学。郡守何文渊慎选郡椽,昱在选中,不悦曰:‘吾方与圣贤对,安能为吏?’上书自陈,极言儒吏之辨,何心奇之,然卒以昱主库籍。读书不辍,遂登正统壬戌进士。除大理左寺副,谳狱精审,时称平焉。”南昱墓在黄华,为乐清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宗景(1904—1942),字振镛,黄华南宅(今属柳市镇)人。1928年考入上海国医学院,深得陆渊雷、曹颖甫诸名医赏识。毕业后在温州行医,曾任永嘉(今温州市)中医公会主席。一生热心办学,培养中医人才。1933年1月创办温州宗景国医专修社,1936年春任教于苏州国医学院,是年秋任教于上海国医学院。南宗景学识渊博,继承上海名医陆渊雷的学术思想,是我国主张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之一。编著教材《中医内科全书》,三易其稿,100余万字,林森、孙科等11人为该书题词。另编著《流行性脑膜炎—夕谈》、校编《张氏长沙原文读本》等。 南延宗(1907—1951),原名蒋康,字怀楚,黄华南宅村(今属柳市镇)人。少时勤奋好学,聪慧过人,1931年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在中央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1936年秋在福建省调查矿产时发现永泰明矾和莆田钼矿。1937年曾冒险深入调查金沙江两岸金、银、铜、钨诸矿,在云南省安宁县发现铝矿,这是我国西南地区铝矿的初次发现,为抗战时期云南、贵州大批铝矿、矾土矿的陆续发现创造了条件。在1940年任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技正和1941年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所研究员期间,勘探赣南钨、锡、铜等矿,获丰硕成果,1942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颁授的“赵亚曾先生纪念奖金”。1943年在广西钟山红花区黄羌坪调查锡矿时为中国第一次发现铀矿,其论文发表后,引起全国极大关注。1945年出国深造,在赴印度的轮船上折断腿部,在印医治半年,返国后任重庆矿产测勘处工程师兼矿床地质课长,协助处长主持全国矿产勘探工作。抗战胜利后,随测勘处迁还南京供职,1946年先后兼任重庆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年携眷返乡休养,曾任温州中学初中分部主任。1950年春任浙江地质调查研究员,在浙南地区调查地质矿藏资源中,发现青田、永嘉一带的有色金属矿和新钼矿,并鉴别诸暨、义乌氟石矿中的稀有元素。1951年3月7日因病逝世。生平著述,颇多创见,刊载于地质学界各刊物上有60余篇,其中《地质图上火成岩花纹用法之商讨》一文,至今仍为全国地质图引用准绳。1954年,根据南延宗的发现,在广西采集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中国核工业从此起步,人称“中国铀矿之父”,有其子南君亚编《中国铀矿地质的先驱者》传世。 南怀瑾(1918—2012),今属柳市镇人,童年就读地团小学,11岁到乐清县立第一小学读书,后自修遍读诸子百家,研习文学、书法、天文历法等。17岁入浙江国术馆就读两年,1937年毕业后西行进入四川。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并于该校任教,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后到青城山灵严寺结识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遂拜门墙,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嵋山大坪寺闭关修持三年,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被承认为密宗上师。离藏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1947年回浙江杭州天竺隐居,1949年春赴台湾,后任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校。南怀瑾学问融贯古今,涵盖释、道、儒,及于医卜天文和诗词歌赋,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系传别讲》等。 ■王志成 柳市著名历史人物(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