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赛芳:我与新中国一起长大 ■记者 张孟涛 文/摄 今天是新中国成立67周年纪念日。乐清市城南街道南岸村的徐赛芳,恰巧出生在1949年的10月1日,与共和国同龄。 出生时,迎接着初升的太阳;成长中,经历着新中国变化中的风雨;中年时,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这位花甲老人向乐清日报记者讲述个人经历和切身体会,畅谈现在的幸福生活。 60年前:家贫辍学 1949年10月1日徐赛芳出生在万岙桥头。回忆起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段时光,她感觉最深刻的就是贫苦。 在徐赛芳6岁时父亲因病无钱诊治而去世。她在万岙小学读到小学五年级未毕业便辍学,原因还是一个字:穷。 “那时没有电视机,生活也很苦,没有国庆的概念。”徐赛芳说,辍学后她便一直帮家里干农活:种菜、种水稻,等收成。 40年前:看潮吃饭 徐赛芳25岁时嫁人。丈夫家住南岸村,是出海打渔的渔民,而徐赛芳便成了菜场里卖鱼的摊贩。 “当渔民,都是看潮水吃饭的。他打渔,我卖鱼。”徐赛芳笑着回忆。 当时,乐清的交通还不发达,从南岸村到位于东浦桥附近的菜场要走一个小时的路。徐赛芳挑着扁担,有时则背着鱼娄,把鱼拿到菜场里卖。有时丈夫打渔回来得早,徐赛芳觉得时间来得及,就会坐2小时的船到柳市卖鱼。 “柳市卖鱼鲜的少,能多挣点钱。”徐赛芳说,除了卖鱼,家里的农田也要兼顾。 就在卖鱼种田的生活中,徐赛芳的三个儿子先后出生,慢慢地长大成人,也能帮衬家里了。 此时,徐赛芳对于国庆的记忆,便是带着儿子去村民家围在一起看电视时的印象,“天安门,升国旗”。 20年前:条件改善 1990年,初中毕业的儿子已经学了两年裁缝,开始做起了服装生意。而徐赛芳的海鲜生意,收益也不错。 家里盖起了新楼房,电视机、自行车也慢慢有了,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徐赛芳的三个儿子都相继成才,大儿子二儿子做服装生意,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杭州的大学当英语教师。 这个阶段的国庆节,对徐赛芳又有了新的意义。“国庆节没什么事的话,儿子们会带我去旅游。”徐赛芳说。 近10年来:生活无忧 2001年开始,徐赛芳便不再下地种田,也不再卖鱼了。随着乐清城区的发展与扩张,南岸村许多农田被政府征去,包括徐赛芳家的,所以她不需要种地了。三个儿子在村里盖起的高楼部分用来出租,徐赛芳当个包租婆轻轻松松就能有收入。 此时,徐赛芳对国庆节又有了新的看法:“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大家都很幸福,国庆节就想着去哪里旅游,或者去大城市看看孙女。” 闲瑕时徐赛芳喜欢看家乡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