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 文/摄 养生怡情 乐在其中 何谓盆景?明朝吴县人王鏊作《姑苏志》有云:“虎邱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而今则有人说,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但与诗歌、绘画相比,盆景是有真正生命的艺术。 在乐清谈盆景,总是绕不开柳川盆景艺术研究协会。这个团体汇集了陈新森、陈加熙等一批久负盛名的盆景艺术大师,协会会员的作品还曾参加省、国家乃至亚太地区、世界花卉博览会,获得金奖、银奖和铜奖。目前,协会拥有成员四十多人,会员来自各行各业。 1988年那会儿,乐清县花卉协会柳川分会成立。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原先的乐清县花卉协会渐渐地少了活动,到了“几近瘫痪”的地步。2003年,一群喜爱摆弄植物的人聚在一起,自发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盆景技艺的团体,自此柳川盆景艺术研究协会正式成立。而关于“柳川”的命名,主要源于当时热衷盆景的多是来自黄华、七里港、翁垟等柳川片的人。 柳川盆景艺术研究会成立至今,已经换了五任会长。全玲华是协会第五任会长,刚接手协会不多久,今年5月,全玲华就带领协会承办了“磐石盆景花木节”。当天,共展出120余件精美盆景,其中很多都是获得国家级盆景展览会奖项的作品。 或大或小,每位会员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花园。有的在阳台上,有的在院子里,老会长陈新森甚至将花园建在了山上。 全玲华的“华珍盆景园”是一个坐落于稻田间的大花园,占地13亩。走进“华珍盆景园”,宛若来到一个世外桃源,入目皆是盆景,有松柏、真柏、罗汉松等,造型各异,美感十足。园内成品、半成品,还有不少杂木素材依次摆放,纷繁有致。为了增强抗风力,每盆植物都有一条编织绳捆绑。 “这边是前年搬过来的。”全玲华说,原先他的盆景园在自家的院落,随着他栽培的盆景越来越多,包括半成品和杂木素材在内的1000多件盆景都放不下了。前年,他偶然看到这块花卉园地转让,便承包了下来。 全玲华是北白象琯头村人,从小便十分喜爱花草,时常上山观察各类植物,有时还将桃核、枇杷核之类的种在房前屋后。26岁时,全玲华对盆景一见倾心,从此便痴迷不已。 与一般的花卉栽培不一样,盆景需要耗费更多的心力。“一般的花草只要养得繁茂就行,但盆景需要造型独特、别有韵味。”前会长陈建华说,栽培盆景关键得找到一棵“好苗子”。在乐清本地,榆树品种很多,但松、柏、五金松、黑松这些比较少,有时为了寻找一株心仪植物,往往还要到宁波、山东等地的崇山峻岭处去寻找。刚迷上盆景那会儿,全玲华就曾为了一株心头好,瞒着妻子来到大荆的山上,花了450元买来真木素材。 对于盆景,柳川盆景艺术研究会的成员都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就算再忙,成员们每天也要至少花一两个小时照料盆景。而对全玲华而言,如今,家成了他的旅馆和餐馆,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在家外,全玲华其余时间都在盆景园里。对深爱的盆景,他不惜耗费巨大的心力和时间。《十叟春秋》是全玲华培育15年的得意之作,参展过全国以及省级的很多盆景展,包揽了不少奖项。2010年获温州市第九届盆景展览会金奖。 协会成员周西华1985年起就从事盆景艺术,至今已有30多年。他的空中花园里也有百余件盆景。“种植盆景的过程,也是自身修身养性的过程,盆景带给了我很多的快乐。”在周西华看来,盆景艺术是无价的,因此几十年来,他都不曾卖过一件自己的盆景作品。 “盆景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陈建华说,不同造型、风格的盆景,展现的是不同人的品味和志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长势年年有变,在能人之手上,盆景总是越长越好看!也许,这就是盆景艺术的魅力所在。 陈建华盆景作品《初夏》 全玲华盆景作品《十叟春秋》 全玲华在修剪枝叶 周西华在修剪枝叶 全玲华的“华珍盆景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