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名人手迹收藏作为一门在国内新兴的收藏门类,主要以信札、手稿、笔记、签名照等名人亲笔留下字迹的纸质品收藏为主,收藏者大多为“80后”。去年8月底,刘培基联合三名青年收藏家在南京举办了国内首次世界名人手迹展——“百年风云——世界名人手迹影像展”,引起当地媒体和文化圈的热烈反响。 相较于其它藏品而言,名人手迹是研究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依据。“很多名人因受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限制,在其作品中很难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在与友人交往的信札中,我们可以寻得其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它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现实价值,更可用来探索作者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手迹收藏不同于其它收藏门类的奇妙之处。”刘培基说。 如何判断一件藏品的收藏价值?刘培基有自己的心得:除了人物的名气和影响力,手迹的存世量和内容的饱满度是决定其价值的重点因素。 “一件极罕见的斯大林手迹比10件罗斯福或丘吉尔的手迹更贵。一件梦露的亲笔签名照比10件赫本的签名照更贵。而信件的内容中,极具意义的一句话往往能让藏品增值百倍。比如爱因斯坦写于1954年逝世前的‘上帝之信’,因为表达了对上帝的真实看法而在拍卖会上拍得300万美元。信上,爱因斯坦称自己并不信仰《圣经》或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刘培基举例道。 “在展后的三禾读书社第四小组学习会上,我与各位师友分享了收藏名人手迹的乐趣和背后的故事,收获颇丰。这次能在家乡举办收藏展真的很荣幸,乐清的文化包容性越来越强,令人振奋。”小刘说。 ■陈清清/文 黄瀚/摄 部分图片由刘培基提供 刘培基收藏的名人信札多为只言片语的生活“小品”,当你沉下心来阅读,会被时空变幻的穿越感深深吸引。 “在前线炮兵司令指挥部增加前线炮兵副司令员职务。”这是一份由斯大林亲笔签署的文件,日期是其子雅科夫牺牲两天前的1943年4月12日。刘培基讲述了文件背后的故事:“当时希特勒俘虏了雅科夫,斯大林手里有希特勒的一名元帅。希特勒提出交换人质,斯大林随即说出了一句至今脍炙人口的名言‘我决不拿士兵去换元帅!’。他在儿子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仍然选择与希特勒斗争到底决不妥协。而我收藏的这份文件正是历史背后的印证。” “这是南丁格尔与友人讨论‘《圣经》与上帝’的亲笔信,影印件目前在牛津大学贝列尔学院图书馆内。这是安徒生用丹麦语写下的‘生活是最美丽的童话’赠言,也是他为人熟知的名言之一。”刘培基细数家珍,“这是李小龙写给粉丝的回信,意思是说他表演的不是空手道,而是中国功夫……” 这些信札,有的是诚恳而谈,有的是生活琐碎,有的是男欢女爱,有的是壮志豪情,有的字如其人,有的判若两人。一个个侧面,自然展现出个人的独特风格。 “这些手迹值得被珍藏,伴人回顾,与人分享。”刘培基说。 独特的生活“小品” 名人手札中的昨日情怀 “名人手迹是珍贵的材料。信札内容往往情真意切,呈现彼时的作者心态,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态,比任何传记都要传神。”记者在近日落幕的三禾文化俱乐部“昨日情怀——中外名人手札展”上,邂逅了中外名人的70多件珍贵手迹。 展览上汇聚了爱因斯坦、拿破仑、李小龙、张大千、安徒生、雨果、斯大林、赫本、迈克尔·杰克逊等人的真实手迹,这些“宝贝”均来自柳市“80后”刘培基的个人收藏。 与百年来影响世界的风云人物零距离“接触”,怎不令人激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一门在我国历史悠久,小到惜物,大到网罗各类奇珍异宝书卷画幅,不在话下。名人手迹收藏却是国内较为冷门的一项。 今年30岁的刘培基是柳市镇湖横社区刘宅村人,目前从事电器配件的生产销售工作。近10年来,他在工作之余收藏了200多件名人签名照与书信手迹。 刘培基的这项爱好始于高中。2002年,因为喜欢足球,他突发奇想写英文信到国外著名足球俱乐部索要球星签名照,令人意外的是,不少俱乐部当真回信。“我得到了若干著名球星的签名,同学们都很羡慕。”刘培基回忆,收藏“怪癖”也因此萌芽。 因为对世界历史的特殊兴趣,毕业后,刘培基开始收集世界名人手迹。“我瞄上一件作品,就会从全球各地的拍卖行和画廊寻找并将它收集过来。”小刘说,近几年随着国内收藏群体的逐渐形成,北京保利、杭州西泠等拍卖行都有设名人手迹专场。 “我父母是生意人,一开始,他们觉得我把精力和金钱投入收藏方面,特别是名人手迹这类非常冷门的收藏领域,是非常不靠谱的一件事。”刘培基说,“好在,我妻子十分支持我。我和妻子是2013年认识的,她从一开始就非常支持我,告诉我应该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尽管那时她对这门收藏一窍不通。”现在,刘培基每收到一件好的藏品,都会与妻子共参其中的意义。 冷门的收藏“怪癖” 直观的历史“墨迹” 刘培基。 斯大林手迹。 安徒生手迹。 迈克尔杰克逊八兄弟姐妹合影签名照。 里根。 赫本。 杜鲁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