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学习是基础,实践是关键。 把课堂搬到企业里,一边在企业里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一边在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论知识,这是柳市职业技术学校对于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发展目标。 日前,柳市职业技术学校与人民电器集团就现代学徒制教学达成初步协议,并决定于2016年秋季学期设立第一届“人民电器班”,招生(招工)45名,以培养适应人民电器集团发展需要的技术骨干和基层干部,解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柳职技校试水现代学徒制教学 把课堂搬进企业里 课堂从学校搬到企业,教学内容也将随之发生了变化。金征宇介绍,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了专业设置委员会,专业老师将针对企业的真实岗位开发课程,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项目、内容,为学生专业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 通过在企业的轮岗学习,学生可以熟悉企业各生产岗位、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真正成长为企业的技术肯干和基层干部,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个对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专业的限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比较狭窄。但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宽口径、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更重要,也更利于不同岗位对学生的需求。”金征宇说,新学期的课程将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把课程任务嵌入生产中,把生产运营融入教学中,教学与生产相互融合。 江德绪是柳职技校数控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有在企业工作多年的深厚背景,是今年乐清市教育行业唯一获得“乐清市高技能人才”称号的在职教师。“传统的‘学徒’只是新入门的员工纯粹地跟着前辈学习。课改下的结队师徒,能让师傅及时在实践中弥补学生理论学习上的不足,加快工作效率。” 据悉,学徒制定向培养的学习时间为两年,高二学生在学习完成后由企业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可由人民电器集团选留学生在企业就职。这样,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校企“零对接”的难题,真正完成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任务。 ■李张侃/文 黄瀚/摄 早在2013年,柳市职业技术学校与德力西集团签约合作。与德力西的合作是开启学徒制办学的探路灯,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后,通过学生自愿报名,经家长同意,最后精心挑选了近40名优秀学生,从高三阶段开始进入企业实习。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以后直接被企业录用。 校企合作虽然为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捷径,但学校学习和工作实践阶段的分离造成了学生就业以后难以快速适应岗位的问题,使很多学生难以胜任工作,倍感压力。 为了解决好校企衔接问题,此次学校在与人民集团就现代学徒制教学合作洽谈时,双方决定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半天在学校学习、半天在企业实习的方式,顺利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据了解,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目前推行的一项职业教育改革。2016年秋季学期,学校将专门开设一个“人民电器班”,招收45名“学徒”,使学生进校即可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实现招生即招工。“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企业则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具体的岗位技能训练。”柳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尔彪表示,这种培养模式目标更清晰,学生成长时间也更短。 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而言,老师已不仅局限于学校老师。柳市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处主任金征宇告诉记者,未来,现代学徒制培养下的学生都有两名老师,一名是学校的老师,一名是企业的师傅。 人民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邓梁认为,师傅带徒弟虽然是比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也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最有效、直接、具体的人才快速成长的捷径。 在采访中,柳职技校的在校学生坦言,他们期望能以学生的心态向师傅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实践技能,也可以拓展专业视野,增长见识。“在责任意识驱使下,公司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邓梁说,“通过学徒制教学培养学生,企业将同样获得回报。在人才引进方面,集团将占得先机,在学生学习阶段,企业开始渗透文化,培养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 记者在此前的招聘会上了解到,柳市各大企业的一线精湛技术工人仍然十分缺乏。校企合作能更好地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快速锻炼成长。 除了人民电器集团,登高、康泰等企业也在筹备与柳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 “校企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探索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将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陈尔彪说。 课程嵌入 教学生产互相融合 两名老师 促进理论实践结合 校企合作 开辟学生就业捷径 精工实践。 校园一角。 机房学习。 一日之计在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