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川发现好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圆读书梦,他建议建立陈坦村教育基金会,并率先捐资5000元。2006年,村里的教育基金成立,十年来集资39.37万元,共发放奖学金32.43万元。今年将进行第二期集资。
母亲学堂学员黄克翠是贵州藉人。6年前,黄克翠查出患有肾病但无钱住院,老张发动村干部和母亲学堂学员捐款。今年,黄克翠开始长期做肾透析治疗,一年的医药费需要4万元,老张更是上心帮助。现在有事没事,张岩川常常会去黄克翠家中看望。黄克翠总说:“多亏了张老师,真的很感谢张老师!”
村子里有间老房子,一位阿婆患有严重的肺气喘常年躺在床铺上。“我经过会进去看看,跟她说几句话。”张岩川经过老房子,推开门来朝里喊了几声,看到躺在里屋的阿婆已经吃过了,他关上门安心走掉。
张岩川对大伙儿大方热情,但在别人的眼里,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比较随意。一次,张岩川在摆在村口的菜摊子上花了11块钱买了5样菜,同在买菜的村民笑他:“怎么不去虹桥镇上买虾买鱼吃,对自己还那么小气。”
张岩川:陈坦村民的“老师公”
——寻找“最美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报道之二
■记者 林伊格
早上5点半,张岩川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去爬山。下山时差不多6点半,洗漱简单用餐后,他就一个人开车从淡溪镇陈坦村前往市区老年大学上课。没课的时候,他便在家写写书法,练练二胡。这就是这位70岁退休老干部的生活。
退休前,张岩川的同事常常打趣说他既不会打牌,也不会唱歌跳舞,退休后肯定很寂寞无聊。没想到,如今老伴经常说他退休后更忙了。“我感觉能发挥余热,为大伙儿办实事,非常充实。”张岩川说。
张岩川1947年出生,1964年担任小学教师,1968年“投笔从戎”当了兵,退伍后做上了行政工作。算起来,他当过小学教师、部队政工干事、虹桥区委副书记、区公所区长、市水利电力局长,也算经历丰富。2002年,张岩川从市机关党工委书记任上退居“二线”,毅然选择回乡发挥余热。
同年,虹桥七村的老书记瞿寿斌带着几位村干部来到张岩川家中,邀请他担任虹桥七村的“村务顾问”,张岩川爽快地答应了。
2005年春,正值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在即,多家企业负责人前来高薪聘请张岩川“下海”。与此同时,陈坦村村民则盼望他能回村,当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
现任乐清市水利局局长的汤建生是当年四都乡党委书记。“我曾多次请他回陈坦村工作,他都说自己太忙,拒绝了。”汤建生说,原先两人都在水利系统工作过,张岩川像是一位老大哥带领着他干这干那。“张老务实又接地气,农村建设就是需要这样的人。”就这样,汤建生来来回回三次请张岩川“出山”,拗不过汤建生这劲儿,老张放下“老干部架子”,回头说服了家人、亲朋好友,担任了四都乡陈坦村党支部书记。
陈坦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庄,然而村民的居住环境却不太好,缺水和路窄成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张岩川念起回乡时,陈坦村内可以通行的路只能称作“巷弄”,所以留有“陈坦巷弄,蒲岐鱼童”的土语。若是一周未下雨,村里的小溪就干涸了,大伙儿也常打趣“养囡嫁陈坦,一世吃番薯饭。”这两个问题一直挂在张岩川的心头上,也让他干劲十足。
就这样,老张在陈坦村任职期间,为了改造村间道路,共拆除路头坑、猪(牛)栏400多处。当初村民不理解为何要拆除房屋,直骂张岩川是“阎王爷”。现在陈坦村内的道路都立了路牌,而路名也出自老张之手。“那里曾传说住着个126多岁的老人家,所以这条路我叫它寿星路”,“这儿过去出过一个进士,所以叫进士路。”张岩川在村里一边走,一边用手指着一个个路牌笑着说。
在张岩川在陈坦村的那几年,他多渠道集资1300多万元进行旧村改造,并带领大伙新建了一个村民公园。“原来这个公园就是一条溪。”张岩川说,当时岭底乡至白石镇(街道)的山老区连线公路在建,开挖出来的废土无处可堆,他灵机一动:“就填在这里造公园。”公园造好了,但是张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们这儿也是革命老区,应该多添点文化味道。”张岩川琢磨着在公园里建一条书法长廊,几次亲自跑到北京去找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院长,想要引进一些将军书法作品,花了点心思和资金,共和国百名将军书法碑廊从此落在陈坦村的村民公园内,一幅幅书法作品与国家领袖、开国十大元帅画像挂置于长廊内墙,沿着廊道边走边看,别有一番滋味。如今的村民公园东侧是一条小溪,西侧是一条书法长廊,阳光照着溪水波光粼粼,村妇们在溪边淌衣服,安详又宁静。
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张岩川发动村民建村口大桥、溪涧拦蓄水,除险加固了牛头山水库。牛头山水库造在陈坦村南边的山上,当时工程建设花了3年时间,张岩川常常上山指导建设。
张岩川发现村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增多了,不少本地的中老年人不识字,更不会普通话,与外来人员沟通不方便,到银行存取款、看电视、辅导孙辈,都需要识字,他就想到了创办母亲学堂。2007年,全市第一所“母亲学堂”在他的张罗下办起来了。
找不到长期执教的老师,曾经教过书的张岩川就自己拿起教鞭,给妇女们上课。这一教,就是9年。虽是免费执教,但他一点也不马虎。要教大家学好普通话,自己发音要先练标准。“我自己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就叫村子里的小孩子教我。”张岩川说,村里上小学的孩子成了他的“老师”。孩子读新课文,他认真地在读不准的生字上注音,以便晚上去教学员。一遍记不住,就让孩子再教第二遍、第三遍……孩子不耐烦了,嚷嚷道:“老师公,你好烦哦,我都读了十多遍了。”老张笑笑,安抚孩子说:“我年纪大了反应慢,还认真学习,你也要好好学习才对。”后来,老张打听到有一种学习机可以点读,特地开车到虹桥,自己掏钱买回了一个。
当时设置在祠堂里的母亲学堂现在已经转移到了一名学员家中。在一位70多岁的婆婆家二楼房间内,摆放着一张写满端端正正字体的黑板和一排排桌椅,俨然一个小型教室,张岩川当年买下的点读机还放在一张桌子上,还有老张自己作的诗。
“现在我们的学员很快就要小学毕业了。”张岩川翻着一本小学6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说。在他的课本里,每一页都被笔画得满满当当,标着段落与拼音。
做过老师当过兵
回乡建设干劲十足
创办了乐清首个母亲学堂
成立基金会关爱村民
张岩川在母亲学堂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