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会人」
一个人的车站
如果不是现场看到,谁也不会相信居然有这样的小车站,其实就是一个小岗亭,里面硬挤进一张用木板自制的办公桌,一条塑料方凳,凳脚还是用绳子固定的,如果把方凳推到桌下,屋内勉强可放一张靠背椅,供歇息之用。
由于空间小,走进去一个人,也感觉是挤进去的。
大概已习惯了别人看到车站诧异的表情,3月21日下午,施献国靠在车站的门边,反而笑着调侃说:“不少年轻人把这个车站拍了照片,发到微信上,说这是中国最大的车站。”
车站虽小,但施献国还是能让它发挥车站的功能。桌子上放着一册《乐清市城乡公交磐石线车辆每趟发车时间登记表》,墙上挂着《岗亭内工作规则》,剩下的空间则塞满了他的日常生活用品。
“以前午饭是近中午时我老婆让公交车司机捎过来,这样到了中午吃饭时会冷掉,冬天时更是受不了;后来有的司机因为我家边上没站点,不停车,我便只好自己解决,所以就买了一个小电饭煲,自己简单烧着吃。”说着,施献国便踮起脚尖,从车站里的一个木板上,拿下那个小电饭煲。
15年的风吹日晒,施献国黑黝黝的脸爬上了许多皱纹,比实际年龄老许多,但说起话来总是笑眯眯,轻声细语,乐观亲切。
简易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台VCD,这时正放着音乐。
“我就这个爱好。”他说。
据老施介绍,大约在二十年前,从市区开往磐石有26辆班车,几年后班车裁减到13辆,每辆车一天跑6个来回,每车29座位,尽管车辆减少,市民来回仍然挺方便。
遗憾的是这里一直未建车站 ,先是乘务员跟车,乘客只能在露天候车,连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也没有,一旦刮风下雨、烈日当头,乘客只能找居民屋檐下藏身,大家颇有怨言。
大约到了2000年,公交公司把市区车站大门口“退役”的岗亭,移到磐石镇的迎晖南路,才有了这个小得可怜的磐石车站。
施献国是柳市蟾东村人,很多年前,他老婆买了市区至磐石镇公交的一些股份,于是他开始当乘务员,后来公交车全部收归国有,但他并没有“退休”,反而被公交公司聘为这个袖珍车站的“站长”兼调度员。原因就是老施做事诚实可靠,兢兢业业,从不马虎了事。
从此,他每天6时从蟾东坐公交到磐石车站,晚上6时半坐末班车回柳市蟾东家中,一年365天,包括春节期间,基本上天天如此,真是做到了风雨无阻。
施献国说:“刚开始我真不习惯,我家距104国道线约有700来米,早晨5点钟就要起床,每天呆在车站要13个小时,晚上到家已是七八点钟,又饿又累。”
刚开始,磐石车站有26辆班车,每三分钟一个班次,老施确实忙得够呛,连个喘气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有13辆班车,老施轻松了不少。每班车一天6个来回,每车29座位,因此,老施每天大约要接送2000人次。
车站虽小,也可遮挡风雨,但要是碰到大雨就难办了,车到时接客、送客,打伞也不济事,全身衣服会被雨水淋透。
但下大雨毕竟是少的,最不容易的还是盛夏,近两年夏天特别热,这个袖珍车站的屋顶全是薄铁皮制作,外边地表气温一高,屋里就会被烤得像火炉,在里头呆一会,衣服被汗水湿透。没办法,有时老施只得跑出去,到隔壁市民家的屋檐下乘凉。
而一到冬天,小车站的门朝东北,冬天的风又偏偏都是东北风,寒风凛冽刮在脸上像刀刮一样痛,即使关上门,里头也不保暖。
这些老施都能忍受,让他最苦恼的是,有的乘客因为坐不到车,向着这个小车站大发脾气;而有的司机到了车站,有乘客却不停车,打了个弯马上就走,乘客又会向老施抱怨;有次一位激动的乘客居然把袖珍车站的玻璃窗打了。碰到这样的情况,老施总是耐心劝解,尽量不让事情激化。
这么多年下来,碰到的小矛盾还真是不少,但老施还是坚持下来了,好多人劝他不要干算了,66岁的人何必吃这个苦。但老施说:“16年都熬过来了,我在家也闲着,没有专业技术,年纪大了别的事也不会干;我不干别人也得干,何况这工作我也熟悉了,在这里16年了,邻居对我宾客相待,也舍不得离开。”
从乐清市区坐公交车,经过22公里的路程,便到了乐清西南面的临江古老小镇——磐石。在小镇的迎晖南路上,有一个面积不足3平方米的袖珍车站:磐石车站,施献国是这个车站里惟一的工作人员,既是“站长”又是调度员,并且已经干了15年。
进来一人都觉挤
最早过来最后走
每天接送
两千客
在磐石有一个袖珍车站。
每趟车到站时,施献国都会履行到站手续。 黄崇森 摄
■记者 黄崇森
通讯员 魏增谊/文
郑剑佩/摄
在不足3平方米的车站里,塞满了瓶瓶罐罐等生活用品。
施献国伸了一下懒腰,双手就碰到车站墙壁。
车到站后,施献国把货物搬到车站内暂时寄存。